的笑道:“殿下仁厚。”
李存煥笑了笑,沒有在意杜讓平的話。開口問道:“子平剛才不是說找本王有重要事情的嗎?不知道是什麼事情?”
杜讓平聞言這才記起這裡這次來的事情,沉吟半響,組織一下語言,開口說道:“自黃巢叛亂以來,天下科舉便停了下來。下官認為,現在北方安定,應該重新開科舉,如此便可以讓殿下盡收天下士子之心,盡得天下之才”
說到後面,杜讓平就顯得異常諂媚了。不是說朝廷或者陛下,而是說‘殿下’盡收天下寒門士子之心。看他那個樣子恨不得那刀子剝開胸膛,拿出自己的心來向李存煥表示自己對李存煥的忠心日月可鑑。
李存煥聞言,不由陷入沉思,杜讓平的能力雖然不咋,但不得不說他的提議的確不錯。別的不說,盡收天下士子之心就太過誇張,不過盡收天下寒門士子之心倒差不多。自古以來都重家世,門戶,哪怕是到了現代,這種觀念依舊很常見。
在古代,沒有一個良好的背景,很難成為高官。比如杜讓平,他便是出身關中京兆杜家,杜讓平便是唐初杜如晦七世孫,其父杜審權也是唐朝重臣,官拜尚書左僕射,接著為忠武軍等鎮觀察使,鎮守東都。其兄杜讓能則是唐昭宗時期的宰相。也正因為如此,杜讓平才從一個小小的正五品上的中書舍人一蹴而就成為正二品的中書令。
如果是寒門子弟,哪怕得到皇帝的賞識,哪怕李存煥不反對,也絕對上不到宰相之位。哪怕是長孫承良、馮道等人都有過好幾年的任職經歷作為底蘊,最後李存煥力挺才上位,屬於投機。尋常寒門子弟靠正途一般而言最多不過是到**品。想上位,唯有靠科舉。李存煥也有了開科舉的心了,不過他並沒有立刻答應。
李存煥心頭一動,故作不知的開口問道:“恐怕朱溫、楊行密他們不放人北上參加科舉如何能夠收天下士子之心?”
杜讓平聞言,笑道:“朱溫和楊行密依舊是大唐臣子,他們有這個膽量,殿下可以下旨呵斥。而且二人如此一來便是得罪了天下士子了”
李存煥聞言,點點頭說道:“好你這話說的不錯。重開科舉的確不錯,不過本王認為此次科舉不再考明經一類,就是考治世、兵備兩科。治世當中適量加入對經義的考核。如獲得狀元,本王許諾直接外放到六部,為郎中”
杜讓平聞言,不由微微吃了一驚,從這裡可以看出李存煥是想打破歷代科舉專考經義的慣例。直接開新科目,讓天下士子考治世、兵備,一旦科舉成功,便直接入朝為官,雖然為佐官。不過以往都是下放到翰林院呆三年這才外放,顯然打破了常規。不過現在李存煥可以說是隻手遮天,杜讓平見李存煥拍板了,難道還會不識趣的勸諫不成?便一臉諂媚的點點頭,緊接著便是一同阿諛奉承。
第二天早朝,便由杜讓平來到提出科舉的事情,經過討論後,李存煥最後拍板,通知天下士子重開科舉會試,明年十月正式科舉,並不再是由縣推薦人員參加。設立院試、鄉試、會試三極考試,最後是殿試,不過殿試和會試差不多,都是走過場。
另外李存煥知道科舉多半都有同鄉情誼、同門及第之類的說法,很容易造成結黨營私,黨爭的禍害讓李存煥不得不顧忌,要知道唐朝、明朝、清朝都遭受到黨爭的危害,其中明朝滅亡的原因更是因為黨爭的緣故。
李存煥便下令馮道、長孫承良、杜讓平三人負責科舉的事宜。將今年考試人員分成三部分考試,這樣即使有同年及第也分成了三個黨派,明顯凝聚力就弱了不少,哪怕黨爭,危害也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另外因為明年的考試性質,三極考試還沒有確立,李存煥決定所有人來考會試都接納,不過下次科舉會試參加者必須有舉人身份。
對於兵備則是武舉,李存煥親自捉刀,耶律阿保機和楊師厚為副考官。因為是武人出身的關係,李存煥非常重視武舉,明確表示武舉只能夠是講武堂學員才可以參加。同時加大各地對講武堂的建設,李存煥要求戶部撥銀兩,工部負責建設,兵部安排教導,兩年之內李存煥治下所有州都必須最少有一所講武堂。
李存煥為了提高講武堂學員的地位,特地讓中書省下詔,講武堂學員見官不需要跪拜。而這個待遇,在文人當中只有秀才以上才有。
科舉的事情李存煥還沒有忙完。第二天,北京府府尹就找李存煥哭訴了。因為這些年李存煥加強對北京府的建設,每次戰爭勝利都會從當地拉一批富戶士兵遷到北京府,導致北京府人口上升,到現在北京城內人口已經達到四十萬,在北京城外的鄉鎮人口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