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作用了!該死!”
葉華大笑,“錯了,鹽商可用,只不過要動一些腦筋罷了。你知道李弘冀最大的弱點嗎?”
……
“我那位皇兄最大的弱點就是高高在上,不接地氣。他有權謀,有韜略,有野心,有手段……可他不懂民間疾苦,不知道老百姓所思所想,在他眼裡,南唐兵力強盛,蒸蒸日上,可是從我的眼中,南唐已經是風雨飄搖,皇兄註定了一場大夢罷了!”
李煜在心裡默默唸叨著,他的眼圈泛紅,似乎有什麼要湧出來相仿。
很快,李煜就恢復了平靜,他仔細看著葉華給鹽商的回書,葉華沒有讓他們舉事,相反,葉華答應提供給鹽商一批青鹽,讓他們進獻給李弘冀,幫著朝廷渡過難關。
已經被當百大錢坑了一次的鹽商,居然還主動進獻食鹽,當真是夠孝順忠心的,簡直讓人五體投地。
既然他們如此忠心,朝廷當然不能虧待,鹽商們只有一個要求,就是准許拿當百大錢,抵償鹽工腳伕的工錢,不然縱使鹽商家資鉅富,也沒法承擔幾十萬擋食鹽的花費。
李煜看完之後,完全能夠想象出皇兄的心思。
食鹽事大,鹽工事小,當百大錢雖然損害了鹽工,但是忍忍就過去了,只要等朝廷打贏了大周,會想辦法補償他們的。
總而言之,共體時艱,相忍為國,忍一忍,也就過去了。
“皇兄啊皇兄!柴米油鹽無小事!”
李煜哀嘆一聲,大周君臣做事,向來是扶弱抑強,儘量折騰百官,保全百姓,推行清丈田畝的時候,就因為步子大小的問題,擔心百姓受害,大造尺子,發動官吏生員小心丈量,務必做大公平合理。
這樣細膩為政的方式,不會出現在南唐。
李弘冀覺得改種桑田有利於增加歲入,就下令做了,絲毫不會想到,老百姓會不會養蠶繅絲,也想不到糧食缺口怎麼辦?
有人要說,李弘冀不是想到從吳越和荊楚弄糧食嗎?
可問題是弄來的糧食怎麼到老百姓的手裡?
是讓商人負責,還是讓朝廷的官倉平價售糧,各地桑田幾何,缺少糧食多少,橋樑道路情況是否完好……
這些看似瑣屑的事情,卻關乎整個計劃的成敗,一旦出了錯,良法也會變成惡法。
柴榮早年行商,他懂這個道理,葉華更是明白,他甚至能以此為武器,來攻擊南唐。
只不過李弘冀不懂,所以他看到了鹽商進獻食鹽的奏疏,欣然點頭,後面提到用當百大錢付工錢,他稍微猶豫了一下,卻也答應了,畢竟他能幹得出來,總不能不讓別人做吧!
當然了,就算下面的人不答應,也是跟鹽商們鬧,和他半點關係都沒有。鬧得嚴重了,就砍幾個鹽商的腦袋,平息民憤。
貌似曹操就是這麼幹的,效仿先賢,沒有問題的!
李弘冀卻忽略了一個致命的問題。
他的點頭,等於是放開了口子,鹽商們光明正大,把當百大錢花了出去……既然當百大錢都能花出去,當十大錢就更不成問題了。
原來李弘冀在南唐境內,只准用當五大錢,當十大錢是在吳越使用的。
可現在倒好,口子一開,就再也管不住了。
混亂的錢幣,就像是一頭張開大嘴的怪獸,肆意吞沒百姓的財富,富裕的人變窮,窮人變得赤貧,而赤貧的人……王三本是個農戶,家裡有不到十畝水澆地,勉強過活度日。
可朝廷下令,要改種桑苗,王三種了十幾年稻穀,不會種桑,家裡還沒有婆娘,誰能幫他?
王三是個倔脾氣的,他就死扛著,別人插了桑苗,他依舊種水稻插秧,就是不改……就在端午節那一天,朝廷派人檢查,發現王三家沒改,立刻踏平稻田,把王三抓起來,狠狠抽了二十鞭子,還給戴上了大枷,在衙門外足足站了三天,差點要了他的命。
等王三爬回家,卻發現家已經被封了,三間茅草房沒了,十畝田也被收走了,插上了桑苗。
王三想要去找人理論,結果好心的鄰居告訴他,是縣令的小舅子拿了他家的田,一介草民,有多大的本事,能跟官府鬥?
王三徹底絕望了,他靠著老鄉施捨,勉強過了十天,身上的傷還沒好利索,就背井離鄉,跑去泰州一帶,背滷水,當了鹽工。
一干又是幾個月,王三仗著身體強壯,每天都比別人背的多,他只有一個念頭,就是攢錢,再買一塊地,然後回家當農夫。
這個念頭支撐著王三,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