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道德經說到底還是一本理論性的書籍,和《丹道》這樣的實學經典是不一樣的,丹道帶來的效益是實實在在看到見摸得著的,而且也不需要多高的門檻,只要是尋常的儒生,只要肯專研,都能自己煉製辟穀丹。
《道德經》就不同了,道業低的儒生不一定會熱衷於研究他,一般只有道業高或者是智慧高的人才會將之收做讀本。
是的,有些人只是將之當做讀本,有的人會將之奉為經典,最多將之和一些比較喜歡的先聖經典放在一起,而不是將之奉為至高經典。
大匡皇朝有自身的道德和觀念的標準,同時也有自己獨特的治國理念,聖道在治國的理念上顯然和道德經有牴觸,這就是瑕疵,極大的瑕疵,所以道德經註定不會像在華夏一樣,處於一個很高的位置。
大匡皇朝發展四百多年,成就的聖人近百位,大多都已經“舉霞飛昇”,留下的著述大多都成為世人拜讀的經典,其中不少經典其理論不比道德經有絲毫遜色,所以在聖人經典浩如煙海的大匡,華夏文明的大著作並不一定能大紅大紫。
呂楊刊發的兩部兵書也是一樣,僅僅只是眾多兵部的其中一部,偶有“亮點”,可以振聾發聵,但是要比肩諸聖著述的經典,還是不能,除非日後呂楊成就聖人,到了那個時候,他的著述才會被抬升到聖人經典的高度上,歷久永恆,照耀千古。
呂楊自然很理智,他自己絕不對高估華夏的道德經、老子、四書五經等等經典在大匡皇朝的作用。
就說四書五經,呂楊作為後世之對人它們並不感冒,甚至都不會去讀,因為世易時移,很多內容都不再適合,當然其中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還是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為世人接受的普遍理論和普世觀。
當然了,呂楊更不會頭腦發熱地認為將四書五經弄出來,就一定能夠在大匡皇朝大紅大紫,壓住所有的聖人經典,成為讀書人人人信奉的至高“經典”。
對於這一點,呂楊還是十分清醒的。雖然華夏的古代讀書人將四書五經奉為經典,但是呂楊並不認為這些書有多麼的了不得,大抵是後世的讀書人無書可讀,或者是知識面狹窄,或者是讀書人出於壟斷或者某種利益的驅使,或者是出於某些原因,將前人的著述抬得過高,以至於自我造神,自我界定,認為後來者無法超越。
確實存在這樣的觀念,大匡皇朝也是一樣,歷代聖人關於禮樂射御書數的著述經典在前,即便是四書五經出世,也會泯然於世而已。即便如此,呂楊當用則用,不會有任何思想負擔,原本借自己的手將華夏的精粹傳播出去,本身就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若是藉此能夠影響一批人,給人予積極向上、正確樂觀的人生指導,那就算沒有白費功夫。
《丹道》這本書,能夠風靡九州可以說是必然,因為一個“利”字。大利於世,則大興於世,古往今來,任何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至理。
因為《丹道》的刊發,一時間讓整個皇朝九州的金鐵價格暴漲,更讓煉製辟穀丹的五穀,以及各種草藥、靈石等丹材價格暴漲。
一時間商人受益,農民受益,種植草藥的藥農受益,尋常靈石的普通人也受益,九州上上下下,各個階層均受益不小,間接的刺激了商業的繁榮。
臨水山莊收購丹材也受到了影響,幸虧山莊早就有了應對的辦法,各地修建的藥園開始小批次的出產一些常見的靈藥,至於罕見的,還是需要去深山老林裡採集。
根據不完全估計,全皇朝九州,催生出了一大批專業的藥農,以及採集靈藥、靈石的巡山人,也富了這一大批人。
臨水山莊遭到衝擊是必然,這個早就有預見,所以沒有人慌張,畢竟臨水山莊可不指望能夠壟斷靈丹市場,也沒有這種狂妄的心思和野心,大利於世才是正確的選擇。
第二百三十八章 神都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處於九州南方的荒州已經開始春光明媚了,這個月初九是皇朝六藝殿比的時間,所以九州各地的讀書人都會提前幾天前往神都玉京城,等待殿比。
從州比結束到三月初,九州各地的儒生便陸陸續續前往神都,有的是去參加六藝殿比,而大多數人則是前往神都看熱鬧,因為每一次六藝殿比都是全皇朝的盛事,幾乎全皇朝的讀書人都會關注,有錢有閒暇的人自然會到神都體驗那種氛圍。
白龍潭書院。
一艘等待起飛的雲際飛舟前,不少人正在陸陸續續走上飛舟。由於殿比的臨近,最近的幾趟雲際飛舟全都爆滿,只有少部分出得起高價的人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