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輕的刑罰便是針扎十指,最重的是腰斬;
搶劫之人,最輕的刑罰是砍去一臂,最重的是凌遲;
殺人之人,最低的刑罰是斬首,重些的還要讓家人服役,用勞作贖罪,也就是所謂的連做之罪;
叛國之人,滿門抄斬,夷盡三族;
不仁、不孝、不義之人,依法判刑,最低勞作十年,最高勞役終生;
直接或間接協助罪犯逃走,同罪處理;
貪汙受賄者,剝皮抽筋,家產全部充公;
事出有緣著,可以逐級上報,酌情減輕刑罰。
在這些殘酷的律法之下,眾人哪裡還敢再觸犯法律,雖然眾人心中頗有怨言,不過身邊有人偷盜的時候,還是會爭著上前緝拿。往往衙役還沒有出動,罪犯就已經落網了。
市井之中,每日都有十幾個士子講學,路人聽過之後也學到了不少道理,於是對嚴明的律法抱怨之聲,漸漸的減少。
其實這些民眾心理也清楚,只要自己或家人遵紀守法,日子還是一如既往的安穩。而且嚴明的律法,也給他們提供了人身安全的保障,哪裡還會有怨言。而且最後一條也說清楚了,這冀州之法不是一味的殘酷,也是講人情的。
這道律法推出,並且被百姓們接受後,劉辯治下風氣大好,犯罪之人大幅減少,軍民之間的相處也頗為融洽。
聞風前來投奔劉辯的義節之士不計其數,其中甚至有些大世家計程車子。甚至連太行山上的黑山賊,都有人遷居冀州從良,也直接削弱了黑山賊的勢力。這些人前來冀州,倒是讓劉辯頗為意外。
說起黑山賊,這兩年倒也沒有再犯過事,就好像從良了一般。
不過根據暗部的情報,張燕每天都在操練士兵,張牛角依舊沉迷太平要術。所以劉辯非但沒有放鬆戒備,反而是讓劉備擴軍到十萬,嚴加警惕黑山賊突襲州郡。
且說鄴城竣工後,劉辯也將執政中心遷移了過來,直接的結果導致,常駐鄴城的冀州正規軍高達二十萬,預備役二十萬。加上其他各郡駐守的兵員,劉辯展現在世人眼中的實力,就有近七十萬大軍(二十萬預備役)。
所幸這些兵員除了訓練和駐防之外,還需要輪流前去屯田,倒也可以自給自足,沒有給冀州添太大的負擔,反而還能讓糧庫多上無數的稻穀。
其他諸侯見劉辯由此獲利,也是紛紛有學有樣,到是讓近年來天災連連的大漢,暫時不需要為了糧草困擾了。起碼人吃人的事情,已經不像前些年那般普遍了,劉辯倒也間接做了一件大好事。
劉辯麾下最重要的五個機構,神兵營、軍事學院、士學院、醫學院以及商會。除了軍事學院,因為地理原因沒有搬遷外,其餘四個機構都搬遷到了鄴城,不過卻有在信都留下分部就是了。
而劉辯的死黨名將‘朱儁’也在劉辯搬遷到鄴城的時候棄官,前來冀州投奔劉辯,聲稱厭倦了戰場廝殺的生活,要幫助劉辯培養人才。
結果,鄴城也多了一個軍事學院,機構大致和信都的相差無幾,學院的教官也是從軍中挑選出來的精英戰將,個個都有二流以上的身手。
雖然兩家學院各自名稱不同,卻都屬劉辯管轄,朱儁同盧植是至交好友,所以彼此之間存在著良性競爭。
至於日後天下太平之時,這兩家學院會不會像後世或者小說劇情一般,漸漸的為了利益,演變成惡性競爭,就不是劉辯需要考慮的事情了。
讓劉辯遺憾的是,皇甫嵩想在朝中努力一番,看看有沒有機會挽救大廈將傾的漢室,所以沒有隨朱儁棄官投奔劉辯。
當年討伐黃巾的三大名將,劉辯也只收了盧植、朱儁,皇甫嵩只能暫時放棄了,否則冀州就有三大軍事學院了。
也不能怪劉辯將軍事學院看的比其他學院要重,畢竟他是準備以武立國,自然要崇尚武風,大肆興建軍校。
撇過這些不談,劉辯麾下唯一正規的種植、養殖基地,位居鄴城外,被當地居民稱為擎天柱的內部。
擎天柱其實就是一座龐大的山谷群,佔地三千平方公里。因為外表被劉辯讓鑽地鼠一點點的挖平了,從外部看去,就好像一根大柱子一般,所以才被人稱為擎天柱。
擎天柱的出現,在鄴城附近也是一段詭異的故事,說什麼的都有。不過大體還是天神鎮壓妖魔這個說法比較融洽,因為擎天柱的山頂,不時的傳出怪獸的嚎叫聲。
其實擎天柱的內部,還是有通往山頂的路的,不過外部之人除非會飛,否則是沒有辦法攀上山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