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撥出大量經費發展軍事航空,結果無論飛機的數量還是飛機作為戰鬥手段的能力都大大提高。到大戰快要結束的時候,飛機大量集中使用的原則已在此基礎上確立下來,參加一次戰役的飛機多達1000架已不罕見。1918年9月,以美軍為主力實施的聖米耶爾戰役,協約國投入的飛機數量多達1500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共生產軍用飛機18。19萬架,作戰雙方投入戰場的飛機數約為10萬架。此外,飛機本身的技術效能有了很大的提高,發動機的功率越來越大,並出現了多發動機飛機,飛機的飛行高度有了提高,速度在加快,航程在加大。
飛機技術的發展拓展了飛機的應用範圍,在陸基飛機剛剛發明後不久,一些擁有天才般想象力的發明家便試圖發明一種聯結天空和海洋的新機種——水上飛機。1905年6月6日,法國人加布裡埃爾·瓦贊發明了第一架從水上起飛的飛機。1908年,美國人格倫·柯蒂斯又發明了一種稱為“潛鳥”的水上飛機。1910年,美國海軍第一次使用艦載飛機起飛成功,從而宣告了海上航空母艦的誕生。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最早使用艦船運載飛機投入戰鬥。當時作為航空母艦使用的艦船是利用舊巡洋艦或戰列艦改造的,它僅有停機平臺而無起飛跑道,飛機的起飛和降落是用吊車吊卸在水面上進行的,因而十分原始,又由於航空母艦在飛機起飛時必須停止不動,戰鬥中極易受到攻擊。這種情況迫切要求改進航空母艦的起飛裝置。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快要結束的時候,英國海軍在軍艦的飛行甲板上試驗起飛和降落獲得成功,在1918年建成的“百眼巨人”號的甲板上,第一次建造了完全沒有阻礙的飛行甲板,並裝備了起飛彈射器,成為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艦。雖然艦載飛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只是作為艦艇的附屬兵器配合艦艇而行動,沒有取得什麼驚人的戰績。但是它的投入使用,卻意味著飛機航程的增大及擁有戰術發起上的突然性。因此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航空母艦便開始大量出現,獲得長足發展。但是由於“鉅艦大炮主義”的影響,各國海軍其時仍把注意力集中在製造大規模的超級戰列艦身上,對航空母艦和海軍航空兵的認識仍然極為膚淺,航空母艦和海軍航空兵還只是被視為一種輔助兵力,設想用它來掩護戰列艦、巡洋艦在大海上衝鋒陷陣。
飛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廣泛應用,揭示了它廣闊的發展前景。為此,戰爭結束後,在歐洲軍事學術界和軍政界展開了對航空兵在未來戰爭中的作用和地位問題的熱烈討論。一種從戰略的高度去認識飛機的軍事價值,主張大力發展航空兵以奪取制空權,並進而贏得戰爭的理論出現了。
這種新理論的代表人物首推著名的軍事理論家、義大利的杜黑將軍。朱利奧·杜黑,1869年5月30日出生於義大利的卡塞塔。在萊特兄弟發明飛機之後,杜黑就注意到了飛機的戰鬥作用。1909年他首次撰文指出制寶權和空中力量的重要性。他這樣寫道
空軍制勝論的出現,給戰後世界軍事學術界以強大的衝擊。在海軍系統內人們對飛機和航空兵大規模廣泛使用展開了討論,爭論的焦點是,飛機與戰列艦究竟誰的威力更大?在美國,比利·米切爾是主張“空中力量”激進分於的總代表。他熱情直率,總是盡一切可能來爭取人們支援他的觀點。為了證明戰艦在遭到轟炸時總是處於束手無策的狀態,他向美國海軍當局建議就此進行試驗,但卻遭到海軍反對。出於萬般無奈,他只好藉助國家的報刊和輿論來引導公眾對陸海軍之間的爭執發表意見。經過這一系列的努力,終於在1921年7月獲准進行試驗。試驗結果,馬丁型轟炸機一舉炸沉了3艘停泊在切薩皮克灣的前德國軍艦,其中包括號稱“不沉”的“東弗里斯蘭”號戰艦。1923年又試驗了一次,2艘退役的美國戰艦遭到了同樣的命運。米切爾及其支持者便據此說道
航空母艦及海軍航空兵雖然在英美髮展最早,但由於沒有實戰經歷,都被保守勢力扼殺了其發展的生機。相反,倒是在日本卻獲得了這個善於模仿的民族的青睞。儘管日本既沒有馬漢那樣的海權思想家,也沒有杜黑、米切爾那樣的空軍制勝論者,但是,日本人對馬漢和杜黑的思想都有相當理解,比較早地注意到了發展航空母艦和艦載飛機。正在歐美軍事界對航空能力爭執不下的時候,遠在東方的日本在1923年建造成世界上第一艘正式的航空母艦“鳳翔”號。該艦長160米,排水量7000多噸,航速25節,能裝載21架飛機。儘管如此,日本的航空母艦和海軍航空兵畢竟還剛剛起步,對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