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破臉皮搞軍事對峙,差一點便大打出手鬧得不可開交,當時的上海形勢緊張至極為的還不是緩解京畿危局?
可兩次湘軍都在幹什麼,除了與太平軍大戰還是在跟太平軍激鬥,好象打敗太平軍比救援京畿還重要似的。
不得不說,單單就這個態度問題,曾國藩便相距吳可甚遠,同為大清有名的強軍統帥,在皇帝和朝廷大佬們心中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語。
就算再不喜歡吳可的朝臣,也不得不領他的救援之情,對於吳可的一些出格行為雖然少不得腹誹評擊,但也不會真的往死裡徹底得罪。誰知道京畿還會不會再出現危機,到時候還不得指望吳可這個熱心腸的傢伙趕來支援?
這也就是咸豐帝不怎麼待見吳可,可該有的禮遇一點都不少的主要原因,吳大總督為大清真是勞苦功高。
曾國藩就沒這好待遇了,兩次京畿危機時朝廷肯定也向他求過援,可最後結果又如何?
別看朝堂上不少聲音說湘軍主要任務是清剿長毛,一時抽不開身也是真的,可要說擔驚受怕了好一陣子的朝中大佬心中沒有半分惱怒,只怕傻子都不會相信。
曾國藩明顯也知道這個情況,之所以一門心思想要打下金陵,目的不過為了增加立足朝堂的資本和砝碼而已,除非他以後不想在朝堂上混了,否則他想不拼命都不成。
手下小弟表現如此不給力,曾國藩大感臉上無光,不過他的選擇可不僅僅只有以上兩人。
見朝廷催逼得緊,他趕緊命令距離上海很近、正駐紮在鎮江的清軍總兵馮子材火速援滬。可軍令發下去後如石沉大海,也一直得不到馮子材的迴音。究其原因無法知道。曾國藩差不多真的要失望了。這時李鴻章出現在他面前。
沒辦法之下曾國藩試探著要李鴻章東援上海,孰料李鴻章還真的樂意去。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兒,李鴻章自從在老家安徽打了幾次勝仗後,雖然升到了四品官,但進入曾國藩幕府後,這一官秩便成了虛銜,根本沒有行使這個四品官獨立帶兵打仗的機會。
而且曾國藩的湘軍大營中人才濟濟(主要是本土派系勢力太強),他很難等到獨當一面的機遇。李鴻章知道,要想往上爬,爬到朝廷的最高層,沒有恩師的舉薦那是萬萬不成的。
但說實在的,李鴻章認為曾國藩的辦事風格一向猶疑有餘而果斷不足,每遇重大事件需要作出決定時,他總是向李鴻章請教。在曾國藩手下,他一直是個被使用的角色,而不是被重用的人才。
李鴻章一直盼望著能有自己作主、建功立業的機會,就像那位出身低下如今卻讓他感覺高不可攀的兩廣總督吳可那般。
沒錯,現在吳可可是很多官場中人的偶像和追趕目標,李鴻章也不能例外。實在是吳可的出身太低,依靠自身和一干兄弟拼搏短短不足十年,已經高位兩廣總督之位,還是堂堂的一等侯!
這樣的成績,讓眾多出身大戶甚至豪門的官場中人情何以堪?
所以,出身廬州名門的李鴻章,迫不及待的想要出人頭地,儘快進入朝廷高階官員行列。
當恩師曾國藩要將東援上海的大任交給他時,他覺得英雄正逢其時。李鴻章心癢難耐,他激動不已,因為,他馬上就能率領湘軍浩蕩東去了!
可恩師又發話了:“少荃,你這一去,我雖然可以高枕無憂,但自此之後,我失去了一個得力的助手啊!”
李鴻章謙虛地說:“曾師營中人才濟濟,勝於我者,多矣!”
曾國藩說:“不過,現在南京還沒拿下,湘軍人手不濟,你這一去,我是沒有兵送給你啊。讓你做帥,兵就由你自己去解決了。”
鬧了半天,原來是個“光桿司令”!
李鴻章心中頓時湧起一股憤怒,被恩師狠狠耍了一頓的憤怒。
不過他還是嚥下了心中這口惡氣,老老實實接受了這個殘酷現實。
不要說李鴻章,這樣的任務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大難題!
時間這麼緊迫,從哪兒弄來部隊?還要千里迢迢東援上海灘?
李鴻章急了,不過很快他緊蹙的眉頭就展開了,他已經想到了主意!
湘軍固然是現成的,但軍中老氣橫秋的、吸大煙的、開小差的不乏其人。再說,這些人是跟著“曾剃頭”來的,除了“曾剃頭”,他們還願聽他李鴻章的命令嗎?
他想不如自己募集人馬,這樣除了他別人的命令誰的也不聽,和當初湘軍一樣拉起一票打天下的人馬來。
李鴻章能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