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給崔建功補充大量的兵源準備進行反擊的同時,還向他下達了一道死命令:“不惜一切代價,把物資送進坑道。”並還特意叮囑:“多送些大蘿蔔,又解渴又解餓。”
為什麼說要送大蘿蔔呢?用陣地上汪洋他們利用電臺回覆指揮部的原話就是:這東西又解渴又解餓,也好運!
但是真的好運嗎?只要是經過上甘嶺戰役的將士們都知道,在五聖山通往上甘嶺沿線陣地的運輸線說是用志願軍戰士的鮮血鋪墊而成的這句話絕對不為過。
在汪洋他們堅守坑道的十多個日日夜夜裡,四十五師派出去的運輸隊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可是火線運輸員被一撥一撥地派出去,卻都一撥一撥地倒在封鎖線上。
整個戰役期間,火線運輸人員的傷亡率高達90%。通往上甘嶺的那一路上,不知有多少蘿蔔、包子、饅頭、彈藥、藥品、慰問袋都滾落、浸泡在血泊中,送進坑道的物品微乎其微。
汪洋他們在坑道里忍飢挨渴地堅守到第十一天才聞到蘿蔔味兒。
守在573。7北面高地坑道下方的六連可能要好一點,畢竟他們的補給比不上汪洋他們早就作了準備,所以他們是重點關照的運輸點,在第九天運輸連指導員宋德興帶著兩個運輸員,終於衝破敵人的封鎖,九死一生地將3袋蘿蔔和一些慰問品送進陣地上方的l號坑道。
那一夜成了六連的節日。官兵們咔嚓咔嚓地啃著蘿蔔,一邊啪噠啪噠地掉眼淚,因為攥著這些蘿蔔就是把握住了生命。
有些坑道部隊收到一袋蘿蔔,飢不可待地猛啃一氣,可吃多了燒心,他們覺得最好是蘋果。
第十五軍後勤部得知這一情況,星夜派人出發到平壤一帶,緊急採購來3萬多公斤蘋果。幾位軍首長也自己出錢買,在蘋果簍上寫上名字,派人往坑道送。
可敵人炮火封鎖太猛,大堆的蘋果送不上去。情急之下,第四十五師黨委號召火線運輸部隊凡送上去一簍蘋果者,記二等功。
上甘嶺戰役中,即令是喋血搏殺在前沿陣地的一線部隊,包括其壯舉震驚世界的黃繼光,也都只報功,功級一律待戰後再行評定。因而,這個二等功委實是很誘人的。許多火線運輸員扛起蘋果簍,英勇地攀向上甘嶺,試圖摘取那枚榮譽的星斗。
然而,沒有一簍蘋果被背過封鎖區。
最後只有一隻蘋果進了坑道,這隻註定要幸福,而且留下一個不配感人故事的蘋果有幸落到了一三五團守在573。7北面高地上第七連堅守的坑道里,這個連其實也是因為在進攻戰鬥當中失散的七連一部,汪洋現在帶領另一部分人員守在597。9高地上,而這支部隊由副連長張計法帶領著,現在的張計法已經火線升職當上了連長。
蘋果只有一個,可坑道里有十多個人。
連長張計法把這個蘋果給了步談機員李新民,讓4個步談機員分著吃,理由是步談機員天天扯著嗓門兒呼叫,最需要水分。
步談機員們一合計,認為最需要補充水分的是重傷員,又將蘋果給了負了重傷的通訊員藍保發。
藍保發說連長指揮打仗太辛苦,又把蘋果還給了張計法。
張計法又將蘋果交給司號員,司號員又給了衛生員,衛生員又給了藍保發,……
十多人轉完了,蘋果又回到了張計法手上。
張計法紅著眼圈下了個硬性命令:“咱們都吃,一個一口,必須吃!”
一人一口,轉完了圈,蘋果仍然剩下大半個。
後來這個故事落到了我們的課本上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少年,任誰在讀到這些文字時,鼻子仍然酸酸的,當處在安樂的生活條件中想起這些老前輩們時,新一代的中國少年他們理因從心裡往外感到汗顏,感到慚愧。
那一代中華兒女,是中華民族永恆的驕傲!
直到今天,中國還到處傳頌上甘嶺的這個著名的“紅蘋果的故事”:火線運輸員將一隻紅蘋果帶進已缺水7天的坑道里,送給了連長。連長捨不得吃,卻把這隻蘋果給了每天呼叫聯絡、嗓子都喊啞的步話機員。步話機員只聞了聞,就遞給了傷員。傷員覺得全坑道還是連長操心最辛苦,又把蘋果塞回到連長手裡。連長只好帶頭先咬了一小口,然後傳下去讓每人都吃點。結果,這隻紅紅的蘋果在坑道里轉了兩圈才吃完。
這裡要捎帶提一筆的是關於這隻紅蘋果的來歷,還有些爭議。
有的說是火線運輸員劉明生往陣地上送彈藥時,在路上揀的,送給了第一三五團七連連長張計法。也有人說它是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