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下之意,卻是方信日日念之,得了神感,所以才其氣如此。
老者也有所悟,但是還沒有來得及說話,卻又聽方信說著:“請恕學生狂妄,學生小時無知,敬娘娘,非是大尊之故。”
“哦,那是何故?”中年人有些奇怪地說著。
“這書記載,后土娘娘化生萬物,是為萬物之母,只是那時還無地府,人死後,靈魂散於天地之間,是為大苦,娘娘見此,以身化六道,以容眾生,各有所出,各有所歸,迴圈不休,是為大聖大慈大悲,學生當日看了,就明瞭土之意。”
“土者,萬物之出,萬物之歸,娘娘以此而道化。”方信坦然說著。
“土者,萬物之出,萬物之歸,娘娘以此而道化。”那中年人喃喃地說著,一時間心中似是一震,就如一聲悠然鐘鳴在他心中響起。
方信眼見此人靈機發動,頓時抓緊時機說著:“塵歸塵,土歸土,靈魂歸於后土,然而,汝無需痛苦和哀傷,死亡是生命的迴圈,並無絲毫掩蓋,虛偽,黑暗。”
“吾身化六道,就是為了使汝等不至於消散,不至於墮落,道從不蔑視,是為混元,從高而向下看,更不需蔑視,高不是為了捨棄低而存在,而僅僅是為了守護和引導而來,是讓汝等知道,汝等是永恆地種子,吾卻是汝等的父母,引導汝等走上真義之道,在這之前,吾願生生世世,守護於汝等。”
“這心願,就是吾之大行,也是吾之根本法門。”
這一句話才念得開頭,其他人肉眼也就罷了,但是中年人,卻頓時看見,空中如斯響應,無量光輝落下,灑在眼前少年身上,與少年身中光輝相應,那光輝中,帶著大悲大慈之道,又有著生死迴圈之理,一時只覺心中塵俗盡洗,一層膜被破,滿滿是光,當下就呆了,只是反覆默唸此句,而那老者卻略皺眉,說著:“后土娘娘掌山川大地,早有聞之,而化身六道,尚未有聞,你所看何本之書?切走了歧途。”
方信聞言,卻抗聲說著:“這位老先生,學生有不同意見。”
老者微怒,但是轉眼一想,眼前這人還是少年,又不知自己身份,又笑地說:“你有何不同意見,可說來聽聽。”
其實這語氣,已經非常官味了,非貴人不會如此說。
“不敢,還請長者恕學生之不恭之處。”方行拱手一禮後,見得老者點了點頭,才說著:“學生讀聖賢書,所讀千言萬字,無非一個仁字。”
“當日,孔子的弟子樊遲問仁字何物,聖賢答曰:‘愛人!’而其亞聖,又說著:‘仁也者,人也。’又說:‘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所以民喜者,天下平,民怨者,天意亂。’此是天道,大凡學說,只要說得此理,得了仁字,就不復邪說,還是正道,娘娘化身六道,庇護眾生,此是大仁大德,安是歧途?”
這一段話,說來朗朗上口,神色堅定,老者身為上位者,當然知道世上一個仁字,說不盡其中的道理,但是這卻是上位者努力傳播的仁道,又見得少年面對自己,據理而爭,眸光清亮,心中就生出好感來,說著:“也罷,難得你年紀輕輕,還有此等見識,望你以後如是為官,還能記得今日之言。”
方信頓時知道,自己已經成功地營造了一個相當好的印象,當下又拱手認真說著:“老先生所言甚是,學生如是為官,當愛己,愛親,愛鄰,愛君,愛國。”
老者本是淡淡一笑,就想停止談話,聽見這話,卻有些詫異,當下就說:“何以如此?”
意思就是排列似乎不對味。
“學生是這樣想,大凡世人,庸碌甚多,就算是學生,身為讀書人,也未必能有機會上報朝廷,為國為民,但是人人可從自己作起,從小處作起,所以愛己,就可養性養德,不至於觸發王法,愛親者,上當孝父母,中當愛兄弟,下當教兒女,也是黎民都可為之,至於鄰居,也復如此,如以後有機會,天恩浩大,得以入得廟堂,當可愛君,愛國,如此,人道自善而仁!”方信侃侃而談:“就算是為官,其實也要從小作起,從實作起,從己作起,如此才能養得聖賢所傳之氣,一屋不掃,何以助天下?”
老者聽了這段,頓時肅然而驚:“好一個從小作起,好一個從己作起,好一個人道自善而仁,這是你所悟得?”
雖然早有準備,但是方信還是嚇了一跳,只見此時,眾人的目光都緊緊盯在自己身上,眼神中,有驚訝,有佩服,像是突然之間醒悟過來,遂靦腆地一笑說著:“學生讀書,就作如此想,只是從來沒有說出來,今日如此多話,一時情急,實在是失禮了,還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