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位就是以仁義而揚名的劉徐州,此二人無論哪個都是當世少有的明主。
而眼前此人縱然不是孫燦、劉備,也定和他們有莫大的關係。何不就此詢問各中情況,看看是否有自己的真命之主?
想到這裡,徐庶很爽快的依照對面那人的吩咐上前答話。
見來人就是以仁義而揚名的劉徐州,心中略微有些失望,其實他心底還是渴望見到孫燦多一點。畢竟劉備仁義只是口傳,真正拿的上場面的事蹟幾乎沒有。可孫燦大不一樣,幼年之時,就為國征戰,破黃巾、除張讓、兩刺董卓、洛陽追擊,哪次不是確有其事。
這些事蹟又豈非劉備目前所能夠比及的?
不過,劉備也是一仁義之主,值得敬重的豪傑。
徐庶抱拳行禮道:“草名山野之人,觸事疏懶,得將軍如此看待,下情不勝感激。”隨即,就請劉備上筏一敘。
劉備非常大度的將張燕等人留在岸上,孤身一人上了竹筏。
此舉動讓徐庶頓生好感,二人敘禮畢,分賓主而坐。
徐庶親自獻茶。
茶罷,劉備道:“敢問賢士高名?”
徐庶本想實名以告,但轉念一想,徐庶一名在荊州頗有名望,如果實明相告,恐怕試不出此人的眼光和求才之心,當下,不動聲色道:“某乃潁上人也,姓單,名福。”
劉備一想,沒聽過,但這也阻止不了他的愛才之心,說道:“原來是單先生,今天下大亂,諸侯四起,大漢崩塌在即,望先生不棄鄙賤,曲賜見教。好讓備能為漢室盡忠,免得他日老死之時,無顏面對劉家列祖列宗。”
徐庶見他心誠,說道:“劉表此人心術不正,為保荊州無所不用其行也,當年他就曾以卑鄙的手段,迫使孫燦離開荊州。如今,孫燦挾恨而來,荊州兵無強兵,將無強將,謀臣也無人可與劉華、郭嘉、賈詡對抗。
荊州之落陷指日可待,依照在下愚見,應當協助孫燦奪取荊州。孫燦此人仁義為懷,知恩圖報,待孫燦取得荊州後。將軍可向孫燦借兵,借將討伐徐州呂布。以徐州為據點,北上轉戰青州。屆時,徐州沃土再加青州民風膘悍,大事可成。“
雖然,孫燦因父母之命,未將自己父母被擒一事傳出,但是天下智者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只要有一絲破綻,他們也可以猜出幕後真相。
何況,劉表留下的破綻還不只一處。
劉備聽了徐庶的話連連點頭,但他並不贊同,說道:“劉表視備以弟,備也曾經應承他盡力保護荊州安危。何況,當年之錯,全在毒婦蔡氏。如今,兄長他也後悔無比。備豈能在此刻倒戈一擊?”
徐庶一嘆,也知道劉備的顧慮,不在言語。
劉備道:“先生卻有大才,不知可否願意留下,助備一臂之力。”
徐庶推遲道:“鄉間無名之人,安能得將軍如此看中?將軍錯愛了。”
劉備嘆道:“大賢學成文武之能,可立身行正道於當時,留賢明於青史,以顯父母。此為孝也。救萬民於水火之中,致仁君於堯、舜之道,此乃為忠也。單先生身懷經世之奇才,而甘老於林泉之下,恐非忠孝之道。先賢孔子尚遊於諸國,而教化世人。望先生開備愚滷,而賜教之,實為萬萬之幸。”
劉備避席拱手鞠大禮,拜道:“請先生助備,光復大漢盛世,再現漢武雄風。”
徐庶大急,這個時候的尊卑之別很讓人看重的,劉備是漢室後裔早已傳遍天下,雖然未能得到皇室的認可,但是劉焉、劉表同時認可了他的身份,在加上諸侯聯盟時,袁紹也以皇族之理對待。
此時,已經成為供認不諱的事實了。
一個漢室後裔向他行大禮,他怎麼承受的起。
急忙拖住劉備道:“大人不可,大人不可。”
劉備並未起身,繼續道:“備名微德薄,但願請先生同往新野,興仁義之兵,拯救天下百姓,免除百姓戰亂之哭。”誠懇無比,並帶有哀求之聲。
徐庶長嘆道:“將軍若不相棄,願效犬馬之勞。”
劉備大喜過望,立刻拉著徐庶之手,問長問短,關懷無間。
徐庶好生感動,將姓名如實相告。
此刻,關羽以將大軍集結完畢,劉備在全軍面前拜徐庶為軍師。
大軍向新野開去,路上徐庶將如今局勢詳詳細細的問了一遍,在一旁皺眉沉思。
劉備問原因。
徐庶道:“孫燦此人文滔武略,樣樣皆能。麾下文武眾將也各個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