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美軍觀察組離開不到4 個小時,幾十架美製蔣機就偷偷地穿過雲層,像一群群烏鴉飛到延安上空,俯衝掃射,投下一串串重磅炸彈。
隆隆的爆炸聲震盪著山川、窯洞,瀰漫的塵煙籠罩著山坡、溝渠。以瘋狂轟炸為先聲,蔣介石的“犁庭掃穴”開始了。
天上蔣機的吼叫,地上炸彈的轟響,並沒能打亂主動撤離延安工作的有序進行。在解放軍指戰員和地方政府人員的精心組織指揮下,人們及時地疏散、臥倒,以避開蔣機的轟炸和掃射。
秩序井然的撤離人流中,大多是婦女、兒童和上了年紀的老人。他們有的懷抱幼童嬰兒,有的抱著雞鴨兔鵝,有的牽著牛羊驢騾,有的嗆趕著車輛,扶老攜幼,是那樣的從容自若。
有一個牽羊的硬朗老翁,被炸彈的氣浪掀翻在地,羊被炸死了。當他被人救起來後,抹了一把臉上的塵土,一邊罵著“蔣該死”,一邊讓人把死羊扔到一個板車上,然後拍著身上的黃土,又溶入了長長的撤離的人流。
撤退延安的工作幾天前就開始了。
按照中共中央書記處辦公室的計劃與部署,部隊抽調了專門人力,與地方的黨員、民兵組成了撤離延安工作的骨幹隊伍。他們在認真宣傳中共中央、毛澤東的指示的同時,立即組織機關、學校和群眾行動起來,有條不紊地實施堅壁清野和徹底轉移。
新華廣播電臺,是當時以周恩來為主任的廣播委員會,於1940年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領導籌建起來的。
那時,為了防止日寇的轟炸,電臺的發射機房和播音室設在距清涼山新華通訊社編輯部20公里外的偏闢小山村——王家灣附近的山上。
電臺的廣播發射機,是周恩來千方百計從蘇聯帶回來的;發射天線的鐵塔,是用幾根木杆子連線起來的“木塔”;播音室,也只是側山而挖的一孔普通窯洞。
就是這樣一個土法上馬,裝置簡陋的廣播電臺,透過無線電波,不斷播送出中共中央、毛澤東的聲音和指示,從空中突破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新聞封鎖,發揮了特有的政治宣傳作用,加強了共產黨和人民群眾的聯絡,使得蔣介石十分害怕,曾密令其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就近干擾”,甚至利用特務進行破壞活動,欲必除之而後快。
為了保證共產黨喉舌的順暢安全,不至於間斷,毛澤東。周恩來給予了極大的關注與支援。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在晉冀魯豫解放區的太行山裡,新建電臺承繼後,新華廣播電臺就較早地平安撤離。
《解放日報》,是中共中央的機關報,即後來的(人民日報)前身,自開版印發始,就及時發表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號召、指示,登載有關方面的重要新聞、訊息,指導著整個解放區的作戰與建設,聯絡著全國的民眾與各個階層,揭露和鞭答國民黨反動派的種種陰謀和醜行。
早在1946年11月,該報社就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人員和機構一分為二,一部分由副總編範長江率領,到子長縣史家畔開闢建立工作地點;一部由廖承志負責,堅持留在延安繼續出版印刷工作,報紙也由對開四版改為對開兩版。
當蔣機的炸彈在報社駐地清涼山爆炸後,幾孔土窯洞坍塌了,中文譯電科的門窗被土石封堵了大半,英文播音室的門窗也被氣浪震碎摧毀,塵封了辦公桌和打字機。
胡宗南攪亂了清涼山的清靜,報社人員在出版了最後一期《解放日報》後,清理了檔案資料,收拾了辦公用具,拆卸了印刷機器,打起包裝箱,將急用的帶走,不急用、笨重的埋在後山溝,帶著滿腔怒火,迎風披雨,跟著廖承志下了山坡。
新華通訊社,簡稱新華社,是中國共產黨和解放區的通訊宣傳機關,其前身為紅色中華通訊,簡稱紅中社,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工農民主政府的喉舌。
新華通訊社的歷史悠久,經歷坎坷。1931年間月7 日始創於紅都瑞金,瞿秋白曾一度擔任社長。由於蔣介石的“圍剿”,紅中社在長征途中停止了廣播,然而抄收工作卻從未中斷。1935年在陝北瓦窯堡恢復出版(紅色中華)報。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為適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形勢,中共中央決定紅中社改名為新華社,《紅色中華》報更名為《新中華報》,社址先後設於延安城北的清涼山、楊家嶺。
當蔣介石的飛機竄犯延安上空,丟下炸彈後,新華通訊社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其工作人員在向仲華、吳文濤的組織領導下,堅壁轉移了辦公器材、用品,迅速做好善後事宜,很快消失在茫茫夜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