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欽州。【.】
太子和李超率領著護法軍駛入欽州港的時候,欽州刺史率領欽州官吏在碼頭迎接,還有欽州議會的議員們也基本上都來了。
欽州港城依然繁忙熱鬧,似乎並沒有受到這場變故的影響。
“殿下,我們堅決守護新法!”
欽州議長高聲說道。
在碼頭上,承乾向本地的官民商人,還有士兵們講話。欽州的幾千府兵,此時也都轉入護法軍,甚至許多本地漢豪和俚酋,以及商會,都招募了許多人手,組成了鄉兵民團。
“人心可用!”承乾從碼頭前往城中的時候,驚喜的說道。
在交州開始時的茫然,委屈,再到後來的憤怒,然後是如今的堅定,承乾也在迅速的變化著。
欽州刺史衙門。
承乾、李超、馬周還有楊師道等一群人在議事。
“殿下,臣以為眼下我們應當組建一個總領議事的機構,既方便指揮北伐,也利於管理嶺南地方。”馬周提出建議。
承乾表示贊成。
李超說現在不宜稱帝,承乾心裡其實還鬆了口氣,他並沒有想過稱帝,那似乎是太遙遠的事情,也是一步難以跨越的大步。
馬周建議按東宮官制,任命官員。
比如太子三師三少和太子賓客等,還有詹事府,左右春坊,以及太子家令寺、率更寺,還有東宮六率。
東宮的各府坊寺,其實就是仿朝廷原來的三省六部諸寺各衛,是一套精簡的小朝廷。比如太子詹事府是仿中央的尚書省,左春坊是仿中書省,右春坊是仿門下省。六率是仿十二衛等。
既兵了,既要北伐,更要統領嶺南,沒有一套機構是不行的。
任命官職,明確事權,也有利於管理排程。
承乾問李超的意見,李超表示支援。
如今朝廷已不是過去的三省六部制,過去尚書省權重,如今則移到了中書門下,更還有翰林院和樞密院分相權。
馬周則提議還是恢復過去三省中樞制,不過以中書和門下為重。
“殿下,臣以為原來的詹事府和左右春坊的機構設定,並不太適合如今局勢。而朝廷的三院中樞制也有些宰輔太多,事權太散。”李超這個時候卻並沒有馬上同意馬周的提議。
馬周是打算直接用原來東宮那套機構,但李超有自己的另外考慮。
“老師有什麼更好的提議嗎?”承乾問。
“臣提議設立一個內閣!”
“內閣?”
“這個內閣,就如同是過去的政事堂,以及後來的中書門下,或者是如今朝廷的三院御前會議。內閣有一名首相,還有一名次相,再設立五到七名輔相。”李超緩緩道來。
各種機構的設立和廢除、改變、調整,都是有背後深層次的意義。就如李世民十幾年來,讓朝廷的中樞決策機構不斷變化一樣,他是為的平衡,以及握權。
而李超現在提議設立另外的一套中樞,設立內閣,當然也是為了長遠打算。
要君主立憲,削弱皇權是必然,但相權其實也是中央集權的一種,也是皇權的一種延伸。對於相權,也是要適當的加以控制的。
而且李超確實覺得李世民搞的三院,有些太複雜了。二十七個宰相,每次開大會一樣。
“詹事府、左右春坊、六率、諸寺等機構依然保留,但最終決策機構為內閣,首相總領內閣以及諸府坊,次相與輔相們輔佐。”
這相當於把三院併到了一起,宰輔人數大減。
翰林院和樞密院也保留,但翰林學士和樞密使不再是宰相。
內閣擬票,翰林院批紅。不過翰林院學士只是皇帝的工作秘書,是按皇帝的旨意代批,雖然權責也還有,但已經不過原來可以草詔和參議軍機大事的翰林學士可比了。
特別設立這個翰林批紅,也是考慮到太子年青,就算不年輕,他也未必一個人能處理的了所有政事,畢竟內閣有七八個宰相。哪怕奏章都經過內閣給出建議,皇帝一個個看也忙不過來。
有一群翰林學士做為助手,幫助處理,給予建議以及按皇帝意見給出批閱結果,這也大有幫助。
至於翰林學士有了批紅之權,以後會不會專權,這個難說。沒有哪個制度是完美的,但內外相衡,也是必須的。
至於樞密院,不再為宰相,為內閣統領之下。專門負責的是軍事方面,樞密院握調兵權,兵部握統兵權,而太子擁有發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