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4部分

昭才十一歲,因此依了杜太后命,寫下了傳位光義的密詔,那是不錯的。只是現在又過了十六年,德昭已二十七歲了,不但聰明仁厚,閱歷也頗不錯,那麼,該當立誰為繼承人呢?若依傳統,當立德昭;若遵太后遺命,當立光義。舉措不當,必是骨肉相殘的局面。

他此刻已傾向於立德昭了。德昭仁厚,必不會傷害親叔;若立光義,德昭豈能存活?

宋太祖可不是優柔寡斷的人,他深信:憑著自己的威望,憑著自己對光義的一向親厚,此刻作出決策,諒光義也違拗不得。更何況當年太后密詔,只有自己和趙普兩人知道。更何況立了德昭,也不算違了“國有長君,社稷之福”的太后原意。

七月,宋太祖罷了趙普的相位,放他去當河陽節度使。這趙普已做了十三年宰相,這已是歷代罕見的了。

冬十月二十一日夜,宋太祖單獨召趙光義入大內寢宮飲宴,遣去宦官、宮女。這頓酒喝的時間真長,宦官們不敢遠離,怕皇帝當召喚時聽不見;又不敢貼近,怕皇帝責怪自己偷聽機密;遠遠地瞧見窗內燭影搖紅,時見一個人影映在窗上或俯或起,漸漸已是三更時分,忽聽得寢宮中一聲斧擊聲乒然大響,然後一切歸於寂靜。良久,光義出來宣諭:“皇上已醉,休再侍候。”當晚光義便在宮中留宿了。

次日凌晨,光義召宰相入宮,伏地大哭,宣稱宋太祖已駕崩了。於是光義召人入宮,裝斂了太祖。由宰相在廣德殿宣讀遺詔,趙光義接了帝位,他就是宋朝第二代天子,後世稱之為宋太宗,接位時三十八歲。

一代英雄曠世明主就這樣與世長辭了。深夜無人,燭影斧聲,便成了歷史上一大疑案。正史上是不記載的,可是疑點實在太多了:宋太祖召光義入宮飲宴時,明明是一無疾病的,怎會突然死了呢?既或是中風,則光義在側,怎不立即召醫搶救?光義早已“出閣”,怎能違了宋律留宿宮中?太祖既是猝死,又怎能寫有“遺詔”命光義接位?皇帝殯關,按禮也決無在寢宮中裝斂好了,才抬出去,不讓皇后、王子、百官瞻仰遺容……這一切太可疑了,然而,此後宋室歷代皇帝都是趙光義的子孫,這一疑案,當然更沒人敢點穿了。

趙匡胤的諡號有一大串文字,道是:“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其實,早在乾德元年(也就是他當了三年皇帝之後)群臣上表請上尊號:“應天廣運仁聖文武皇帝”,宋太祖欣然接受了。到了開寶元年(也就是他當了八年皇帝之後),群臣又上了尊號“應天廣運聖文神武明道至德皇帝”,他又欣然接受了。這次是第三次了,宋太祖地下有知,該當更欣然了吧?其實,這些“尊號”雖則稍嫌過分,卻也相當全面地概括了趙匡胤一生功德,他結束了長逾百年的軍閥割據的局面,他把中央集權制推向高峰;他十七年統治政治清明,民富國強;他尊重士大夫,使整個宋代文風大盛;有宋一代,高薪養廉,又嚴治貪汙,政壇風氣頗正。所以後人往往把漢高、唐宗、宋祖並稱,確是有道理的。寫到這裡,趙匡胤的故事已寫完了!這些都已是一千年以前的事了,故事中的所有英雄人物、是是非非,已“盡入漁樵閒話”了!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注】①宋太祖射箭卜陵事,見宋·文寶《玉宮消話》。

②宋太祖欲召見陳搏,陳搏卻推辭不應召事,見清·還初道人《列仙傳》。

③陳搏其人其事,《宋史》有傳。

④宋太祖開寶十年曾去洛陽掃墓事,見《資治通鑑長編》。

⑤斧聲燭影事,見宋·文瑩《湘山野錄》。

⑥宋太祖命撤禮器,改設常饌祭父母事,見《宋·邰伯溫·邰氏見聞錄》。

回外回 愁深幾許 一江春水向東流(1)

全書寫趙匡胤一生的故事,總算寫完了。不過,我禁不住想寫寫李後主李煜最後幾年的生活,這不但是因為南唐的事與宋太祖一生功業息息相關,也因為透過李後主的結局也可以看清宋太祖是如何處置俘虜來的一國君王的。再說,李後主也不是一般的亡國君主,他可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詞人之一呢。

李後主在京陵城破之日,果然如宋太祖預測的一樣:他沒有舉族自焚而死,他沒有這份剛勇,他也不忍讓小周後年紀輕輕的就悲慘地離開這個世界。於是,他率領了張洎、殷崇義等大臣肉袒銜璧在曹彬馬前投降了。曹彬一見馬上就親自為李後主釋縛,叱令宮監給李後主披上紫袍,著軍士嚴密守衛宮門不讓任何人乘亂打劫。然後向李後主道:“國主宜速整備行裝,多帶金銀,去汴京以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