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林沖很早就想打倭國了,不過林沖卻也非常清楚,打下倭國的難度至少要比打下安東半島高五六倍,甚至上十倍。
這可是有現成的例子的。
在原來的歷史上,蒙古人就曾先後對高麗和倭國發起過征服戰爭。
結果最後高麗被蒙古徹底征服,雖然保留其國王王位,但事實上高麗卻差不多變成了蒙古的一個行省。
而蒙古人兩次對倭戰爭,最後卻都以羞恥慘敗而告終,總計十多萬軍隊,數萬蒙古精銳永遠留在倭島,或者葬身大海。
關於蒙古人的失敗,後世總結主要有兩大原因。
第一,自然是就是那兩場著名的颱風了,兩次攻倭元軍都遇到了颱風,導致元軍損失慘重,士氣大跌,最後不得不狼狽而逃。
特別是第二次那一場持續兩天的颱風,更是被倭國人尊為“神風”,感激膜拜了七百多年。
雖說關於元軍艦隊被颱風摧毀的原因,後人研究總結,可能是蒙古人統治殘暴,對治下漢人和高麗人殘酷壓迫,於是這些造船的漢人和高麗人故意使用了錯誤的平底船型,而不是在遠洋航行的船型,而蒙古人對航海一無所知,竟沒有被發現。
也可能是忽必烈攻倭太過倉促,未有充分準備海船,造船人只得在匆忙間敷衍了事。
或者兩個原因都有,總之就是船不是太好,所以這才如此輕易就被風浪摧毀。
不過不管怎麼說,蒙古軍兩次都遇到了颱風總是事實。
現在梁山軍的戰艦雖說都是適合遠洋航行的船型,很多船甚至一路遠航到阿拉伯地區都不成問題。
但這次梁山軍卻是要繞路從陌生海域,陌生航道突襲倭國的京都,這其中的航程和風險可比元軍從博多港登陸大了不知道多少倍。
一旦路上遇到超強颱風,或者碰到暗礁甚麼的,整支艦隊的人豈不是全都要葬身大海?
而蒙古人徵倭失敗的第二原因則是:在歐亞大陸幾乎戰無不勝的蒙古大軍,到了倭國與倭軍在陸地上作戰,其實也沒佔到半點便宜!
除了第一次登陸作戰時,元軍憑藉武器優勢和戰術優勢,打得倭軍節節敗退外,其他時候,元軍都與倭軍打平甚至時常處於下風。
而且,哪怕是第一次登陸作戰時元軍佔據優勢,可是卻無法擴大戰果,因為蒙古人根本不擅長山地叢林作戰,無法突破九州島崎嶇的地形進入九州腹地。
而且倭軍鬥意志頑強,幾乎全民皆兵,作戰極其勇敢,悍不畏死,是以哪怕元軍無論是武器還戰術全都佔據優勢,卻立刻陷入全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被逼的只能撤回到船上去。
然後他們就悲劇了,當天晚上正好刮颱風,一下吹翻200艘戰船。
到了蒙古人第二次攻倭,雖然這次元軍出動了十多萬人分兩路進攻倭國。
但倭國人同樣吸取了上次的教訓,總結了經驗,利用山地叢林的地形優勢,不停對元軍發動騷擾,節節抵抗,打得蒙古人不要不要的。
想想後世的美軍,武器和戰術何等先進,不也在越南叢林折戟沉沙,拿越南人毫無辦法?
蒙古人也是這樣,事實上他們第二次攻倭仗就打得非常不順利,在“神風”發生之前,倭軍就在壹岐島之戰中打敗了元軍,逼迫元軍東路軍放棄壹岐島,南下平戶島與主力會合。
之後第二次登陸作戰,元軍又再次被倭軍趕回了船上,結果就遇到那場持續兩天的颱風,也就是著名的“神風”,再次損失了大部分船隻。
好在其實元軍主力當時並不在船上,而是駐在平戶島、鷹島等島嶼上,但最後這些元軍還是大部分被倭軍幹掉了。
這其中自然有“神風”幫忙,元軍士氣大跌,倭軍士氣大振,以為神明相助的原因。
但反過來講,元軍這邊同樣也是困獸猶鬥,戰鬥力同樣不低,可還是近乎被全殲,倭軍的戰鬥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是以,梁山軍想要攻打倭國,同樣要面對倭國山地叢林的地形,還有倭軍頑強的作戰意志。
“……綜上,倭國地形比高麗還要多山,多叢林,且倭人的作戰意志比起高麗人來要強太多,而且幾乎是全民皆兵,很難被攻心,而且我也不準備攻心。”
林沖最後總結道:“所以既便是佯攻九州島,也必須重創甚至全殲九州島上的守軍才行,這樣倭國才會調派本州島主力增援九州島,我們突襲京都的行動才有可能成功。
可這
而且繞路去往京都的航線也要提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