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3部分

如《景德鎮陶録》記載有“製作益考、無物不有”的說法。可以說在風格上厚重古拙與輕盈華麗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宜、成化時期的作品來顯得有些粗製濫造。

清代無論在器形或和種類方面都有顯著增加,並且製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時期創新之作獨樹一幟。雍正時期在器形的創作方面也是豐富多彩的,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窯以及明代永、宣、成窯瓷器不僅胎釉,紋飾惟妙惟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亂真,乾隆時期比較突出的造型有轉頸瓶、轉心瓶、花籃、扇子及書式印盒等。這一時期無論創新仿古都達到了高潮,所仿銅、石、漆、玉、竹、木器以及相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慶、道光以後,則大多因襲舊制,很少有創新之作。造型從精美遂變為粗笨,失去了前期的優秀傳統。例如玉壺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區別並不顯著,以後卻逐漸變得笨拙,到同治、光緒、宣統時期竟變成短頸豐腹的矮粗形式,造型遠不及以前那樣精美秀麗了。

除了瞭解元、明、清瓷器造型的基本特點之外,還須瞭解或掌握一些觀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許多同型別的器皿粗看外表極為相似,而仔細觀察這三大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結論。例如明代中期瓶、壺、罐一類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顯的接痕,而清代以後製品由於旋削細緻,此種接痕就不明顯了。如此所謂一線之差,往往在斷代辨偽的工作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盤盤身弧度較小而淺,明代永、宣大盤盤身弧度較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後者底大。特別是永樂造型,無論大小盤、碗、其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內壁多向外稍撇。明末清初許多民窯的盤、碗底部常有明顯的輪狀旋削痕,即所謂的“跳刀”,而在官窯中則極少見。

有些時代接近或後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於胎釉原料和紋飾書法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區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裡繪三層紋飾,碗外繪四層紋飾。粗看起來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但仔細加於觀察,就能發現它們之間的重要區別:碗腹下部收斂程度有所不同,即永樂碗腹較豐滿,宜德碗腹微削。這些細微的差別,是根據實物仿製時,因成型、燒窯等技術條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綻。仿品的器形與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區別。因仿製時雖按真品原器製造,在未燒之前與真器雖然相同,但經高溫燒製後,其形與真器相比或多或少都有所差別。這可能是原料的來源,配製和提煉的精粗不一致所造成。

在這方面,元代是個很明顯的轉折點。元代青花、釉裡紅等釉下彩的出現,開創了瓷器裝飾的新紀元,打破了以往一色釉的單調局面。明、清以後各種色彩的發明進一步豐富了瓷器的裝飾。而每一種裝飾方法的出現都有其產生、成長、發展的過程,我們可以據此推斷器物年代。如早期的青花、釉裡紅,由於沒有很好地掌握原料的特性,故在元代製品中顏色美麗的較少,釉裡紅中常有色調灰暗或變為絳褐色的缺點。但在元代後期的大部分成熟的青花、釉裡紅紋飾卻非常美觀,圖案不僅重視主次諧調,而山慣用多邊的花邊紋飾,無論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邊線不填滿色,從而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

第四章 第四百四十八章 備份後面的秘密(三)

第四百四十八章備份後面的秘密(三)

坐在草堆上面的小孩子沒有想到,突如其來的陌生人居然能夠如此信手說出這麼多古董鑑別的知識,這才抬起頭來望向李強,在看到李強就是那天來自己家的客人時,臉上頓時也是一呆,擁有一副與現在年齡有些不符合的表情,激動的說道:“叔叔,你真的就是我們華夏的主席嗎?”看來小孩子還是不相信,這個人就會是傳說中的主席,因為主席這個職位和身份在他的眼裡,實在是太遙遠了,就算是一個市長都是他覺得高不可攀的角色。

扎西多吉這才和周文兵慢慢的走上來,周文兵本身就是考古專業畢業的大學生,他只知道李強是軍委上面的主席,但是沒有想到李強對考古這些事情也如此的精通,頓時也就呆在了原地,心裡面升起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就好像是遇到了知己一般,畢竟現在這個社會,學習這些東西的人已經不多,沒有錢的人沒有辦法去學古董鑑定之術,因為他們很少有機會去鑑定真的古董,有錢的人現在都只忙著去找錢,哪裡還會有時間去學什麼古董鑑定之類的東西。

扎西多吉見自己的孫子還傻傻的望著李強,馬上就笑罵道:“你這臭小子,沒有見到李主席的時候,你就嚷著要見李主席,讓他教你一些知識,現在見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