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打二春,
野草貴如金。
意思是說,臘月打一春,正月再打一春,將意味著今年是個好年景。
農曆正月十五,稱元宵節,它是中華民族年節中,規模最大的集體娛樂節日,被外國人看作是中國的狂歡節。正月十五鬧元宵,扭秧歌,耍社火,萬民同樂,這與慶豐收有關。東漢末年,中國道教誕生,道教把天、地、水稱為三官,把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稱為三元。後來,又將三元和三官相對應,上元為正月十五,中元為七月十五,下元為十月十五。這三個相對應的日子,各誕生出一位男孩兒。這三位男孩長大後,分別就是:堯、舜、禹。其中:堯做了天官,職責是賜福;舜做了地官,職責是赦罪;禹做了水官,職責是解厄。合稱三元大帝。人們對天官尤為尊敬,道教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於漢代傳入中國,佛教教義中,把火光比作佛之神威。稱之為:
無量火焰,
照耀無極。
佛經中有燃燈佛之說,被認為是佛教中最古老的古佛。佛教還傳說,佛祖釋迦牟尼示現神變、降伏神魔的日子,在西方是十二月三十日,就是東土的正月十五。為了紀念佛祖的神變,此日要進行燃燈*。可以說,佛教對儲存中華民族古老的煙火崇拜,特別是正月十五張燈結綵、燃放煙花的習俗,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這天,也是村裡一年當中二大廟會之一。從正月十四開始至十六結束,一共三天。據村裡老年人回憶,每年正月十五這天,村裡是人山人海,異常繁華。尤其是南觀音廟和奶奶廟前,還有老爺廟前,更是商賈雲集,人來人往,方圓幾十裡的人們都來趕會。村裡還組織文化娛樂活動,踩高蹺,吹響工,點菸火,唱大戲,主要是祭拜神靈,祈求保佑家人平安,一年風調雨順。十二歲以下的男孩子,還要到東觀音廟“戴枷”,敬祖請願,祈求祖先保佑健康成長。
天倉節,是民間祭祀倉神,也是填滿倉庫的節日。村裡有兩個天倉節,正月二十為小天倉,正月二十五為老天倉。老家也叫添倉節。《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饗竟日。客至苦留,必盡而去,名日填倉。可見宋代就有祭祀倉神的民俗活動,村裡人講究這天喜進厭出。進,可以理解為往家“添”錢財。出與進相對,就是儘量不要在這天花錢。特殊情況例外。
二月二,為龍的節日,村裡人俗稱引錢龍,又有“二月二、龍抬頭”之說法。
據說,龍原先住在天上,稱天龍,與凡間的人和事沒有關係。後來,楊二郎在五臺山獲得降龍木,才將天龍引入人間,這天正是農曆二月初二。龍廟,就是人類給天龍修建的宮殿。從此,天龍為人類行雲布雨,滋潤萬物。同時,也享受人間煙火。如人類對天龍有不恭敬的言行,天龍就要進行懲罰,降暴雨,下冰雹,發洪水。因為八卦中的第一卦稱為乾,為天。於是,人們把楊二郎引天龍下凡,稱為引乾龍。把楊二朗引天龍那天,稱為龍抬頭的日子。
相傳,清朝乾隆皇帝巡幸五臺山時,由章嘉活佛擔任嚮導,章嘉活佛有意給乾隆皇帝講了這個故事,乾隆皇帝聽後,龍心大悅:乾龍惠民,國家興隆,好!同時,還賞了好多錢財。章嘉活佛將這些錢財,全部分給貧困百姓,以示皇恩浩蕩。從此,人們將引乾龍變成了引錢龍。
村裡人引錢龍,一般是擔水引錢龍。《大同縣志》中有這樣的記載:早刻,戶家按是年治水龍數,投錢於茶壺,汲水井中,隨走隨傾,至家則以餘水合錢盡傾於貯水甕,名為引錢龍。現在的鄉俗是,早晨太陽出山之前,家家戶戶到村外河邊或者是水井泉水邊擔水,打水時禁忌說話,禁忌身影投入水中,禁忌弄出大的聲響,以免驚動了錢龍。擔水回家時,特別講究沿路灑下的水跡要均勻,水跡太大被說成是雨澇,沒有水跡被說成是乾旱,翻了水桶則認為是山洪暴發。水跡均勻,則意味著風調雨順。回到家,將水倒進水缸,錢龍才算引回家來。如今,村裡沒有了水井,人們也不用擔水了,只要擰開水龍頭,然後把水提回家。有的人家還在水缸裡面放些硬幣,有白色的,有黃色的。白色象徵著白銀,黃色象徵著黃金,取意金銀財寶引回家。早餐喝豆腐腦或麵條,中午喝餄咯,意思是給錢龍壘窩。這天,男人們還要理髮,取意為龍抬頭,吉利。
二月十九這天,村裡十二歲以下的張姓男孩,都得到南觀音廟“戴枷”。枷的形狀,就像一個三角形,三條木棍或三條高粱稈上,纏繞著花紅柳綠的有色紙。三個角下,還吊著代表天地以及本人年齡的紙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