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透過戰爭消除日本在滿洲特權,繼而就是香港、西藏、蒙古,今天輪到臺灣,中國版圖可謂是齊全了。
臺灣的收回,不僅僅意味著中國版圖恢復齊全,更重要的是讓中國做好與世界列強爭霸的準備。只有一個完整的主權國家才有資格向世界列強叫板,而隨著中國在南亞和朝鮮推行的一系列反殖民侵略措施,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向海外拓展勢力圈的新興大國。
在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裡,南京總統府沒有閒著,在總統府的高官顯貴們眼裡,這次臺灣的事情一定十拿九穩。英國人一去不復返,日本早已窮途末路,第二次議和如果都不珍惜,日本簡直就是不自量力。
因此,關於臺灣的行政規劃以及地方政權建設問題,自然而然列入首要議程。
經過幾次政府會議,又與昆明元首行營進行了多次聯絡,一份關於臺灣省建制的草案總算浮出水面。國策研究室與總統府其他相關部門連夜趕工,認認真真的甄別草案漏洞之處,甚至連錯別字一個都不放過。
經手此事的官員心知肚明,這將是自己載入史冊的大好機會,縱然入不了國家歷史,最起碼也能在臺灣地方歷史上留下一記筆墨。
很快,一份最終草案發到昆明元首行營,只有經過元首吳紹霆簽字確認,草案才能將“草”字改為“定”字。
吳紹霆對臺灣問題同樣關心入微,東南沿海門戶重地,落入日本人之手已有數十年之久,不可不謂是中國第一等心頭大患。如今臺灣塵埃落定,不僅是解決了這個心頭大患,更是使得國土完整,東南沿海有了一面戰略要地,進可攻退可守。
在看到第一任臺灣省省長名單人選時,吳紹霆微微皺了皺眉頭,很顯然南京總統府對這件事很是小心翼翼,生怕有任何越軌的嫌疑,因此沒有給出確定的人選,而是讓元首來從可選人員當中指派一個。
“張人駿,李厚基,朱執信?”他緩緩的念出了這三個名字。
沉默了一會兒之後,他隱隱約約猜出擬定這份人選名單的人應該是馮國璋。
馮國璋縱然行將就木,可對方與段祺瑞一樣,都是一心一意為了北洋的血脈。只不過兩個人的性格截然不同,也因此選擇了不同的道路和方式。
不管怎麼說,馮國璋肯定是希望北洋的勢力能夠壯大起來,就算不能壯大也一定要能夠延續下去。故而在這幾年時間裡,馮國璋一直利用副總統和北洋公黨黨首的身份,儘可能的為北洋後輩們安排合適的位置,以此來保證北洋勢力不會消散。
但馮國璋畢竟是一個有見識的人,他知道中央政府不是北洋當家,理所當然還是要考慮到真正當家人的看法。正所謂古往今來功高蓋主者皆不得好死,當初北洋政府正是因為沒能及時處理類似的問題,才導致時至今日天下易主。
從這三個候選人名字裡不難看出,張人駿是前清的老官僚,與北洋幾乎沒有任何關係,僅僅是論資排輩以及政治能力上適合處理臺灣問題;李厚基是北洋舊將,當年一直在福建任職,對臺海方面或多或少有一些瞭解,由其擔任臺灣省長還能加強與福建的聯絡;至於朱執信顯然只是為了顧及吳紹霆的看法,如果元首要安排自己的嫡系來接管臺灣,當然不能違背這番意思,更不能因此讓人以為馮國璋不把元首放在眼裡。
再者,中央政府教育部原本還有一位教育大鱷蔡元培,朱執信南調臺灣之後,這位教育大鱷正後能順理成章的扶正上位。
將這份草案檔案送到元首辦公桌上的鄧鏗略微等了一會兒,他看到吳紹霆依舊是一副沉默不語的樣子,於是試探的問道:“元首,您打算如何安排臺灣的事?”
第1093章,預言
吳紹霆緩緩的吸了一口氣,臉上仍然有幾分持重之色,他說道:“臺灣是東南沿海重地,也是日後我打算重點發展海軍軍事事業的地方,能夠坐鎮臺灣之人無論政治背景還是處事能力都決不能差。正因為如此,我才覺得這不是一件容易決斷的事。”
鄧鏗明白吳紹霆的意思,既然元首要重點發展臺灣,那當然是不會讓臺灣大權落入外人之手。但發展臺灣勢必要找一個有能力又瞭解臺海狀況的人物,否則一味只求用人唯親,反而還會誤了大事。
“若元首有這樣的擔心,倒不如還是請張人駿赴臺署理公務好了。縱然這位張大人是前清舊臣,可前清已經亡國數年,我南京中央政府大局在握,不必擔心會有其他圖謀。況且還能借此機會多培養一些可用的老派官僚。”他提議的說道。
“我之前雖然與張人駿有幾分交情,但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