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部分

達練的人際交往能力,讓袁寶恆深為滿意。袁寶恆在河南賑災時便將其帶在身邊。但沒料到的是,袁寶恆竟然死於賑災任上,年僅五十一歲。袁氏家族的男丁似乎都沒有活過六十歲的,讓袁家興旺起來的袁甲三隻活了五十七歲,生父袁寶中五十一歲,嗣父袁寶慶只有四十八歲。這個魔咒般的怪現象袁世凱亦未逃過,不過這是後話了。

袁家對此深為恐懼。聽了風水先生的話,搞了一次分家。於是十九歲的袁世凱離開袁家大宅,搬到陳州,繼承了嗣父豐厚的遺產,開始文人詩酒的一段愜意時光。他在陳州出資組織了兩個文社,在那裡結識了對其一生事業有巨大幫助的徐世昌。二人志同道合,相談甚歡,都對科舉深惡痛絕,遂結為異姓兄弟。當袁世凱瞭解到徐世昌赴京科考缺少川資時,便大方資助,徐世昌先中舉後進士,宦海順達,成為袁世凱一生中有力的臂助。

但袁世凱自己的科舉之路卻不順利。光緒二年(1876)和光緒五年(1879)兩次鄉試都名落孫山,一怒之下將過去所作的詩詞文章全部付之一炬,決定學習班超、傅介子,效命疆場,立功異域,再不搞什麼摘章尋句的玩意了。

袁世凱的結髮妻子姓於,是個河南大地主的女兒,為袁世凱生育了長子袁克定。但於氏說錯一句話觸怒了袁世凱,袁世凱終身不進於氏的臥房,可見其人之冷酷無情。

袁世凱官場發跡起於淮軍名將吳長慶,吳長慶是袁世凱嗣父袁寶慶的把兄弟,光緒七年(1881)年,二十三歲的袁世凱投靠吳長慶,次年大清的藩屬朝鮮發生“壬午政變”,朝廷擔心日本覬覦朝鮮,派吳長慶率軍六營(約3000人)赴朝平叛。袁世凱在整頓軍紀,設計抓捕大院君的一系列行動中有勇有謀,深得吳長慶欣賞,贊其不愧將門之子。吳長慶七天即平定朝鮮內亂,讓日本干涉朝鮮的陰謀破產,袁世凱功不可沒,朝廷論功行賞,“以同知分發省份,儘先補用,並賞頂戴花翎”這是袁世凱做夢也沒有想到的。

如果說袁世凱的第一個伯樂是吳長慶,那麼第二個,更重要的伯樂就是淮軍創始人,朝廷重臣李鴻章了。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李鴻章命吳長慶率三個營回國,駐紮東北。朝鮮留守部隊交給了“總理營務處,會辦朝鮮防務”的袁世凱,是年袁世凱僅二十六歲。當年冬,朝鮮再次發生內亂,親日派囚禁國王,組織親日政府,驅逐清軍。袁世凱冷靜觀察,及時報告國內,在李鴻章充分授權後,袁世凱率軍進攻朝鮮王宮,與駐守王宮的日軍發生激烈衝突,身先士卒,在衛士陣亡,自己負傷的情況下擊潰日軍,解救國王,捕殺親日派,使朝鮮再次回到大清的統治下。李鴻章對袁世凱在朝鮮的表現深為滿意,稱其“膽略皆優,能持大體”,朝廷不吝封賞,任命其為“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以知府分發,儘先即補,俟補缺後以道員

升用,加三品銜。”

袁世凱培育自己的勢力起源於小站練兵。朝鮮的經歷特別是甲午之戰的教訓讓袁世凱正確地認識到軍權的無比重要性。走通軍機處和李蓮英的門路拿到了練兵權後,袁世凱做了大準備,下了大工夫。

在小站練兵期間,袁世凱不僅表現出深遠的目光,而且對於駕馭部下深有體會,用各種權謀手段獲得瞭如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等人的擁戴和忠心。袁世凱自然將這支浸透他心血的部隊視為心頭肉。

袁世凱真正的發跡應當歸功於戊戌事變。對於去年發生的戊戌事變,袁世凱的心情是極為複雜的。袁世凱知道,自己的名聲自去年秋天起就臭了。原因當然是因為在去年秋天**月間京師發生的那些驚心動魄的事情,將自己推向了士大夫切齒痛恨的境地。

雖然事情已經過了很久,至少好幾個月了,但那張英氣勃勃的面孔仍不時出現在袁世凱的記憶中,那個人便是譚嗣同。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那個湖南書生用石炭題寫於監獄牆壁上的七絕詩早已哄傳天下,在帝國讀書人中造就譚嗣同不朽英名的同時,也將袁世凱釘上了恥辱柱。

袁世凱並不是保守派的人。更不屬於保守派代表榮祿的圈子,雖然他關於編練新軍的條陳得到了榮祿的讚賞並在慈禧面前說的好話。袁世凱在思想上一直傾向於維新,他還是強學會的發起人之一,還親自給光緒帝上過書,呼籲變法圖強。袁世凱與康有為不僅認識,而且關係很好。1895年夏,康有為第四次上書,面臨遞不進去的困難,都察院和工部(康有為時為工部主事,相當於後世中央部委的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