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部分

等地,成千上萬的憤青們從城市各個角落湧現出來,相聚在街頭,以音樂,舞蹈,吼叫,罵

娘,大字報,小漫畫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表達熱愛和平的心聲。憤青們在自越戰以來默默

無聞地度過了幾十年後,終於贏來了又一個春天。

不過站在大街上渾水摸魚地吼一兩嗓子是一回事,站在講壇上擲地有聲地散佈賣國言

論又是一回事。有一個憤青,得意忘形,結果出言不慎,被和憤怒青年一樣慷慨激昂的愛國

青年們抓到把柄,被整了一個七竅生煙,給其它憤青們留下深刻教訓:世界是我們的,也是

他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他們的。

這位憤青就是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系一個

35歲的教授

NICHOLAS DE GENOVA。在哥大

一次反戰集會上,他一時激動,說出了“希望美國戰敗”的賣國言論,更重要的是,他用

了下面這個聳人聽聞的句子,“我希望在伊拉克發生一百萬次摩加迪沙事件”。摩加迪沙事件

是指

1993年

18個參加索馬利亞維和行動的美國士兵死於一場伏擊的事件。

DE GENOVA的賣國言論引起了各界群眾極大憤慨。愛國青年對

DE GENOVA竟然公開希

望在前線拋頭顱撒熱血的美國士兵不得好死感到“震驚”和“噁心”。首先是

DE GENOVA

一兩天之內收到成百上千“死亡威脅令”;群眾的唾棄象雪片一樣飛向哥大校長辦公室、

人類學系辦公室;哥大許多捐助人威脅說如果哥大不解聘這個賣國賊,他們將不再資助哥大;

105位國會會員聯名給哥大寫信要求哥大解僱

DE DENOVA;社會各界透過媒體對

GE DENOVA

發出了強烈聲討,稱起言論為“**的”,“令人髮指的”,“野蠻的”,“無恥下流的”。

一時間,DE GENOVA成了美國“最受人痛恨的教授”。

這裡有必要給愛國青年的群情激憤給一個小小注釋。自去年伊拉克戰爭被提上日程以

來,在美國民間,主戰派其實一直深受反戰派壓抑——雖然“民意調查”顯示美國主戰的

民眾隨著戰鼓越敲越響而越來越多,但從街道政治的風采而言,經常是一個浩浩蕩蕩激情洋

溢的反戰示威和一個稀稀拉拉有氣無力的主戰示威相對峙。不說別的,單就反戰的漂亮美眉

比主戰的漂亮美眉多得多這一點,就很說明問題了。在這種愛國青年士氣低落的情形下,憤

青的錯誤就成了愛國青年的最好炮彈——終於有扳回道義上的劣勢地位的機會了,愛國青年

們終於可以象憤青們那樣義正詞嚴一回了。所以雖然

DE GENOVA一再聲稱他只是在“象徵

//blog。sina。/s/blog_61389f6f0100fpwn。html

性地使用摩加迪沙的比喻反對戰爭,並不希望美國士兵損失生命”也無濟於事,因為愛國青

年不怕憤青犯錯誤,就怕憤青不犯錯誤,此類“**的錯誤”對愛國青年們這麼有利可圖,澄

清了就沒勁了不是。

但是

DE GENOVA事件算是對憤青們進行了一次生動的國情教育。憤青們發現他們三十

年不遇的反戰狂歡節其實是四面楚歌。麥卡錫的幽靈早已浮現在美利堅的上空。人們開始抵

製法國貨,因為法國政府和美國政府在伊拉克問題上叫板;一些零售商開始拒銷麥當娜唱片,

因為麥當娜沒事吵吵什麼和平;某地方電臺一個主持人公然號召謀殺一個反戰分子;一些反

戰名人開始收到各種威脅和被取消公開露面的機會;一個教師因為穿反戰汗衫而被解僱……

一股政治寒流籠罩美國,再次證明了自由在“群情激憤”面前的脆弱。

不過也不用難過得太早。憤青的下場也並不總是這麼悲慘,另一個美國著名憤青的故

事就比

DE GENOVA的故事要振奮人心得多。這個超級憤青就是

MICHAEL MOORE。MO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