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來,人類文明顯然不需要太多的生存空間。
一個稍微大一點的恆星系,就能容納二十萬億人。如果有十萬億人成了戰士,在各個恆星系裡執行戰鬥任務,那麼剩下的十萬億人,只需要一個比太陽系稍微大一點的,普通的恆星系就足夠了。
正是如此,在生存空間的問題上,張小剛非常大度。
在接納了德巴朗人之後,張小剛就決定,向所有聯盟內的智慧文明開放由人類文明控制的所有恆星系,並且要求所有聯盟內的智慧文明開放自己的恆星系,確保聯盟內的所有智慧文明能夠自由往來。
說得更直接一點,只要遵守人類文明制訂的社會規則,聯盟內的所有智慧文明裡的任何一個成員,都能去聯盟內的任何一個恆星系生活,並且透過自己的努力,也就是勞動,獲得生存所需的一切資源。
張小剛這麼做,顯然不是為了推動智慧文明大聯合。
在他看來,與其讓各個智慧文明在固定的恆星系裡定居,還不如打亂這個秩序,讓所有智慧文明都分散到所有恆星系裡面,讓不同的智慧生命在一起生活。雖然這會產生很多的社會問題,比如並非所有智慧生命都適合同樣的生活環境,比如不同的智慧文明有著不同的文化與價值觀,比如很多智慧文明的審美觀都不一樣,但是這些問題都可以解決,而且算不上嚴重。由此帶來的好處,則是非常實在的。這就是,在分散定居之後,沒有一個智慧文明能夠單獨控制某個恆星系,也就不可能在與人類產生矛盾、或者是野心膨脹之後,能夠對人類構成威脅。
其實,聯盟內的智慧文明同樣支援這麼做。
原因很簡單,如果一個智慧文明聚集在一個恆星系裡面,那麼在遭到突然襲擊,恆星系毀滅之後,這個智慧文明也就徹底滅絕了。哪怕是在幾個恆星系裡面,只要最主要的那個恆星系毀滅,也會遭到重創。如果分散在很多的恆星系裡面,情況就不一樣了,哪怕有幾個恆星系遭到毀滅性打擊,甚至是很多的恆星系遭到毀滅性打擊,只要有足夠多的恆星系沒有被毀滅,那麼在這些恆星系裡定居的智慧文明就不會滅絕,甚至不會受到太大影響,還有復興的機會。
對那些依賴智慧文明的創造者來說,這顯然是一件極大的好事。
當然,對智慧文明裡的個體來說,這也未必是壞事,因為這能讓他們去別的恆星系,去爭取自己的機會,去實現自身的價值。還能讓他們認識到外面的世界,讓他們獲得更加廣大的發展前程。
只是,這麼做,卻不可避免的產生了一個後果。
這就是,智慧文明大聯合。
用“融合”來形容,也許更加貼切一些。
雖然對於自然進化階段的智慧文明來說,要想在生理上跟其他智慧生命結合,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在文化、思想、價值觀、審美觀等方面,不同智慧文明之間的融合不會有太多的障礙。
其實,這樣的影響已經顯現了出來。
這就是,在人類中,已經有不少人受到了阿卡迪亞人的影響,認為阿卡迪亞人的身體形態與相貌最為優美。一些人甚至改變了自身的形態與相貌,轉變成了阿卡迪亞人的樣子,因為他們覺得這更加漂亮。此外,阿卡迪亞人的交流方式,也被很多人類所認同,並且得到了一些人效仿。
當然,張小剛在乎的不是這些。
在這個智慧文明大家庭中,人類是絕對的家長,而且只有人類在自我進化階段,能夠充分利用星核。
說得簡單一些,四千個恆星系的星核全部屬於人類。
問題是,開發這些星核,需要足夠多的勞動力。
如果其他智慧文明都很強大,那麼開採星核不是什麼難事。即便只是質能體生命,也能夠在宇宙空間裡自行活動,能夠以極高的效率開採星核。問題是,其他智慧文明已經退化到了自然進化階段,擁有的是肉體,無法離開所生存的生態環境,前往其他星體需要藉助人類提供的宇航工具。更重要的是,他們只能用工具來開採星核,因此效率很低,根本無法與質能體生命相比。
張小剛明白這個問題,只是沒有想辦法解決。
在他看來,控制住聯盟裡的其他智慧文明,似乎比發動擴張戰爭還要重要。
這也可以理解。
在德巴朗戰爭結束之後,人類文明已經足夠強大,在周邊一千光年之內,已經沒有任何一個智慧文明能夠對人類構成威脅了。對於一個強大的智慧文明來說,如果沒有足夠強大的外來敵人,那麼最大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