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情感和意境。再如表達鶯鶯在張生赴試後的思念愁緒的“非關病酒,不是傷春”(《道宮…尾》),應當是源於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中的“非幹病酒,不是悲秋”。看來這位董解元有著比較深厚的詩歌修養,正如他在作品開頭部分的自我介紹:“秦樓謝館鴛鴦幄,風流稍是有聲價,教惺惺浪兒每都伏咱。不曾胡來,俏倬是生涯。”“俺平生情性好疏狂,疏狂的情性難拘束。一回家想麼詩魔多,愛選多情曲。比前賢樂府不中聽,在諸宮調裡卻著數。一個個旖旎,風流濟楚,不比其餘。”“詩魔多”一語,顯示了作者對詩歌的熱愛。
奇聞逸事集 012 黑鐵時代——元朝明朝清王朝
第四章詩歌教育的黑鐵時代——元朝明朝清王朝
元、明、清三代,是古代中國疆域最廣大的時期,奠定了現代中國的基本版圖;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在達到頂點後開始衰落。由於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點,程朱理學被確立為官方正統思想,其文化專制主義也發展到頂峰,文化和教育日益成為政治的附庸,成為鞏固專制統治的手段和工具。元代文人地位急劇下降,淪落到“九儒十丐”的地步。明清時期,文人地位雖然得到恢復,但慘烈的“文字獄”又迫使文人從思想到行為逐漸成為專制統治馴服的奴才。正統的詩歌教育也成為傳播程朱理學、維護專制統治的工具。
由於思想和思維日益受到程朱理學和專制主義的鉗制,形式主義詩風瀰漫詩歌領域,這一時期的詩人普遍失去了創新的勇氣和本領,往往以模擬古人為能事,從古人的詩篇裡去尋找作詩的一絲動機和靈感。而詩歌教育也越來越重視倫理道德的灌輸和詩歌形式上的技法。在這種情況下,這一時期雖然詩人眾多,卻再也沒有出現堪與“李杜”、“蘇辛”比肩的人物。因此,可稱之為詩歌教育的黑鐵時代。
第一節元代的詩歌教育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政權。元代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元史…地理志》),第一次將西藏置於中央政府管轄之下,是中國歷史上統治地域最廣闊的朝代。大統一結束了五代以來三百餘年間各民族紛爭戰亂的局面,出現了各族人民之間空前的融合,進一步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大汗位,自命為中原正統帝制的繼承者,建元“中統”;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建國號為大元;次年,遷都大都(今北京);1279年,滅亡南宋,實現了全國統一。由於元朝在政治上奉行民族壓迫的基本國策,在經濟上採取掠奪“漢人”、“南人”的措施,元代統治者始終未能建立穩定的政治秩序。隨著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日益激化,終於導致了元末農民大起義,葬送了元王朝的統治。
元朝統治者對各民族文化思想實行開放包容政策,來自西域的各種宗教文化傳播很廣。而西藏的喇嘛教在蒙古人中影響更加深遠,吐蕃薩斯迦人八思巴被忽必烈封為國師,受命創制蒙古新字(八思巴字),定為國字頒行。在成吉思汗立國期間,道教全真派長春真人邱處機很受寵信,自此,道教對元代統治者影響深遠。從元代開國初年起,在耶律楚材、楊惟中、姚樞、竇默、許衡等儒學名士的影響下,元朝歷代統治者也在很大程度上逐漸接受了儒學文化,尊孔崇儒成為基本國策。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從表面上看,正統儒學仍有發展,程朱理學的影響力不斷擴張。延祐二年(1315年),元仁宗下令恢復科舉制度,將儒家學說中的程朱理學定為考試的主要內容,程朱理學成為元朝的官方思想。但實際上,元朝只是利用儒學來籠絡廣大的漢族知識分子,緩和社會矛盾,促進民族和解,進一步擴大其統治基礎,其歷代統治者崇信佛教、道教更甚於儒教。由於元代仕出多途,科舉在選拔官員方面的作用遠不如宋代重要。元代直到元仁宗時才恢復科舉,但也是時開時停。整個元朝總共只舉行過15次考試,全部錄取的人數只有1061人。和其他仕途相比,科舉所佔比重微不足道。文人即使是進士出身,也是官職卑微。因此,儒學在元代並沒有取得絕對獨尊地位,其統治地位受到了嚴重的削弱。
蒙古統治者雖然很早就任用了一些漢族文人為官員,如王鶚、趙璧、姚樞、竇默、許衡等,但由於其實行民族歧視政策和元初長時期廢除科舉,使元代大批漢族士人失去了仕宦前途和優越的社會地位。《元史…選舉志一》記載:“(世祖至元)四年九月,翰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