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情緒,表達出納粹黨對於德國處境的怨憤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熱望。與此同時,他還向人們灌輸了一種含糊不明但卻令人迷醉的混雜著民族主義、種族主義以及通靈主義的思想。在20世紀20~30年代的著作和演說中,希特勒巧妙地將反猶太主義、渴望民主和仇視布林什維克糅合在一起,透過激昂的言辭,使讀者和聽眾熱血沸騰、欣喜若狂。在一戰中毀滅德國的共產主義者現在成了敵人,正密謀著企圖腐蝕並奴役歐洲。德國工人們辛辛苦苦地努力工作,但兩次經濟危機卻導致他們仍然飢寒交迫,一貧如洗,只有民主才能解決這一切。是到了建立新秩序的時候了。而煽動起這種混合著怨憤和仇恨的狂熱情緒的卻是一個奧地利人,一個自學成才的畫家。他曾經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躲避了奧匈帝國的兵役,但卻志願加入到德國軍隊。他的名字叫阿道夫·希特勒。

意識形態的衝突

然而,阿道夫·希特勒所倡導的政治運動面對著一個強大的對手。在經歷了君主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之間空前激烈的殊死搏殺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許多歐洲人將共產主義視為一種遠比個人主義更為理想的社會信仰。在超越了國界和國籍意識的共產國際(即第三國際,1919年成立於莫斯科,1943年解散)內部,人們對於共產主義表現出空前的熱情,願意為其作出任何犧牲。在戰爭期間,那些在淪陷的歐洲以及英國境內生活的同情共產主義的人們,自發地為莫斯科的共產黨政權充當各種形式的間諜。然而,對於20世紀30年代的許多保守人士而言,共產國際是一個充滿著險惡與威脅的組織,相比之下,有著清晰建國綱領的法西斯主義則是一種比較具有吸引力的極權主義形式。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以及德國出現的左翼政黨起義,德國民眾中間普遍流傳著“背後一箭”的理論,認為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毀滅並非由於戰敗所致,而是被內部出賣和摧毀的,應該受到詛咒和譴責的是“猶太人、叛國者和社會民主黨人”。1919年,因為鼓動民眾進行布林什維克式革命,德國兩位社會主義運動領袖——柏林的羅莎·盧森堡和慕尼黑的庫爾特·艾斯納先後被殺害,他們被醜化為反德國的猶太煽動者。

最終控制德國的是阿道夫·希特勒,他就像施魔法一樣讓德國民眾陷入癲狂狀態,玩弄眾多的德國政治家和軍事家於股掌之間,對德國實施獨裁統治達12年之久。在其上臺之初,他曾許諾要給德國人民帶來一個令人著迷的幸福未來。然而,當其1945年自絕於人類時,整個德國與其一道化為廢墟,經受了一場比1918年更加慘重的失敗和災難。但是,在20世紀20年代,曾經富於民族自豪感的德國人民飽受著恥辱、通貨膨脹和貧窮的困擾,他們渴望出現能夠改變這種現狀的力量。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1章 新秩序的形成(2)

20世紀20年代,在通往權力的道路上,希特勒不但巧妙地鑽了民主程式的空子,還肆無忌憚地使用各種非法手段。1923年11月9日,他在慕尼黑的一家啤酒館發動暴動,試圖推翻巴伐利亞州政權。政變最終以失敗而告終,有19人在事件中死亡,希特勒也被逮捕入獄,在蘭茨貝格監獄過著輕鬆愉快的生活,接待來自各方面的來訪者,同時寫下了他的政治綱領——《我的奮鬥》。在20世紀20年代的魏瑪共和國統治時期,身著褐色制服的納粹準軍事組織——衝鋒隊在其頭領羅姆的率領下,與德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色戰線士兵聯盟”準軍事組織進行過街頭鬥毆。

儘管衝鋒隊不斷地襲擾德國共產黨的###,脅迫政治對手,但在希特勒的眼裡它卻是一個可有可無的組織。1934年6月30日,在所謂的“長刀之夜”(也稱為大清洗)裡,希特勒利用他的私人衛隊——黨衛隊(組建於1929年,最初僅有280人)對沖鋒隊領導層進行了清洗。在當時的德國,國防軍非常憎恨羅姆企圖接管武裝部隊並將其融入衝鋒隊的計劃,而希特勒非常清楚,在惹事生非的衝鋒隊和德國陸軍之間,自己更需要後者。

一個新興的德國

在20世紀30年代早期,沒有人料到納粹政府將會發展成為一個以希特勒為元首的包含8個領導部門的龐大組織,這個組織從最高層的領導者到最低層的成員,從最尊貴的元首到最卑微的黨徒,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富有強烈自豪感的德國國家社會主義者(納粹黨員),一個第三帝國的公民。這種思想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從商業合作團體到學術性和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