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4部分

謝宏確實tǐng高興的,從王雲這裡他了解到了,自海禁之後,大明的造船技術雖然沒獲得任何進步,可也沒有倒退太多,很多技術還是儲存下來了。

那種最大的福船,也就是長四十餘丈,寬八丈,足有五、六千料的四桅大船,用後世的說法就是,如今應該是見不到了,不過一兩千料的船卻比比皆是。

自宋至明,中國船經常使用“料”為其大小的單位,這個料是容積單位,一料就是十立方尺,換算成重量的話,大致可以依照一料等於一石,即九十二斤半的比例來估算,這數字不是十分準確,但大體上應該差不多。

也就是說,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中,最大的那些都是兩三千噸排水量的大船,現在江南比較多的都是幾百噸的,其實不比大航海早期的西方船隻差。

另外,後世統計出來的一些重要的技術,更是早就被大明的船匠應用出來了,或者說,其實是在宋代,這些技術就已經相當作熟了。

正如有了螺桿,就意味著鏜床即將呈現;有了蒸汽機,就代表著即將進入工業時代一樣,造船也有著類似的技術指標,有了水密隔艙,可以保障遠航的能力;利用八面風的技術,也是帆木船的最高技術之一。

而有了過洋牽星這項天文觀察導航技術,就可以用牽星板丈量所在地的星辰高度,然後計算出該處的地理緯度,以此測定船隻的具體航向,更是出海遠航的不二秘訣。

在京城沒有找到船匠,並且從工部都水司得知,南京的龍江船廠和直隸的清江船廠已經完全燒燬,謝宏本還以為造船之事須得重頭開始呢,卻不想今日獲得了這樣的好訊息。

他不單不消重頭開始,甚至在很大的水平上,大明的航海技術依然沒有落後於西方太多,這怎能不讓他喜出望外呢?

“王兄,小弟有意在書院的研究院中劃分出來一個航海學院,你可願助我一臂之力?”

“謝賢弟學究天人,實在讓愚兄汗顏不已,在賢弟面前,我哪裡又敢賣弄?並且,我也並未學有所成,比起那些資深的船匠實是遠遠不及的,哪裡又當得起賢弟這般推崇?”王雲連連擺手不敢應承。

他來之前本是有些不情願的。謝宏名聲雖大,可在這些手藝人眼中卻都有些懷疑的,總覺得他這一點年紀,怎麼可能學懂這麼多手藝?

何況,造船這樣的技術,和其他技藝的不同是很大的,遠不是隨便看過之後,就能有所領悟,謝宏這樣擅長內陸之地的人,怎麼可能曉得這些呢?

比及兩人一番探討之後,王雲卻是驚訝無比,雖然謝宏沒有說出來什麼新花樣,可是在謝宏嘴裡,那些造船的技術卻都是系統性的。

從控制標的目的的船舵,到船體的水密隔艙以及船殼包板,最後再到風帆技術,甚至還包含導航技術。這些技術,謝宏都是娓娓道來,從原理到應用,很多都是王雲想都沒想過的。

老船匠的授藝,本也不過是將他懂的技術教授出來罷了,大部分他自己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其實,若非是感jī王雲的救命之恩,那老船匠自家也沒了兒孫,他也不會以這等衣缽相傳。

“王兄切莫妄自膚淺,在小弟看來,技術這工具難分軒輊,只在於有沒有專研精神。”謝宏解釋道:“例如說小弟這書院吧,技術學院只要求手藝精湛,能識字更好;可那研究院則是不合,按要求,必須是書寫無礙,技術上又有專長者才能入內,王兄可知道其中緣故?”

“確是不知。”王雲搖頭。依照傳統的理念,唸書識字和手藝是完全不搭邊的,象他自己這樣的,都是屬於異類,就連自家老爹都容不得,找遍大明恐怕也沒有幾個。

“就是為了便利研究。”謝宏決然道:“俗話說的好,一人計短兩人計長。若是工匠們恪守門戶之見,手藝只以血脈代代相傳,天永日久之下,很多絕技也就失傳,就算勉強傳下來,其中奇妙也是語焉不詳,就更別提有所增進了。”

“謝賢弟說的不錯。”王雲若有所思的點頷首。

“譬如宋朝的時候,無論神臂弓還是水動儀,又或是海船,都是朝廷或者朝廷官員組織工匠完成的,雖然其中有技藝神妙的主導者,可若是沒有旁人的拾缺補遺,單憑一兩人又怎能成績這些神技?”

謝宏也不待王雲回答,繼續說道:“是以,小弟代皇上將工匠們組織起來,不單要他們消除門戶之見,共同研究,還要將研究的過程和結果記錄下來,供給後人借鑑,如此一來,數年,乃至十年、百年之後,我大明的技藝勢必凌駕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