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更奉上,剛算了下賬,今天的打賞、月票還有昨天的欠更,一起,更完這章,還有九十九章!
馮山小心翼翼的接過契約文書,仔細的看了好幾遍。雖然他其實大字不識一個,但卻依然比當初剛迎回自家妻子掀起蓋頭時,還要看的仔細。
“二十畝水澆地,三十畝草場,都在這上面了?”
負責登記蓋章的吏員耐著小心對這個三十多歲滿臉粗糙的漢子道,“嗯,都在上面了,除了二十畝水澆地,三十畝草場,還有兩畝宅基地,十畝林地,恭喜你了馮老弟,有了這些,這輩子都不再用愁了。光是這二十畝水澆地,一年旱澇保收,起碼得收六七十石糧,還能種季大豆,又能收穫不少呢。那三十畝草場,也能養些牛羊。”
雖然剛收復靈州不久,但李超辦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量田分地。
治軍最重要的一點是什麼?李超認為是軍紀嚴格、賞罰分明。
這些關中健兒遠來這裡作戰,丟下了家裡的田,春耕都沒完成,種子都沒播下去。他說過要給他們更好的回報,說過要分田,那就馬上會分。
歷史上,宋太宗滅亡北漢後,沒有馬上給宋軍下發賞賜,而是說等北伐打下遼國佔據的幽州,到時再一起論功行賞。結果嘛,宋太宗都差點被人幹掉在幽州城下,幾十萬大軍,大敗。
回來後,宋太宗總結教訓,就認為當初奪取太原後沒有發賞,是將士們鬥志不高,導致失敗的一大原因。
李超不能犯這種錯。
畢竟收復靈州,也只是第一步。朔方其它諸州還未收復,而突厥人更是隨時可能會來。這個時候,把賞賜發下去,也是激勵將士們的一種好方法。
說好的多少,就是多少,李超沒有絲毫打折,甚至還在二十畝水澆地和三十畝草地外,又加了兩畝宅地和十畝林地。
兩萬府兵,編成了二十個折衝府。
折衝府是李世民即位後剛改的軍府名,改原來的驃騎府、車騎府為折衝府,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一千二,中府一千,下府八百。每府置折衝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另有別將、長史、兵曹參軍一人。
府以下三百人一團,團設校尉,百人一旅,設旅帥。旅以下五十人為隊,有隊正隊副。十人為火,有火長。
李超把兩萬府兵,編為五個上折衝府,十個中折衝府,五個下折衝府。將之編為軍府,分置於靈州各處。然後在二十個軍府附近,給該府府兵分田授地,抽籤拿地。
雖然眼下防禦需要,暫時還不能把士兵解散,安置到各府去。但地卻是能先發的。
府兵們對於分地,也非常的興奮,早早就討論著自己會分到哪個府,能拿到哪塊地。哪怕他們現在對這片地方還很陌生,可也阻止不了他們議論這個。
李超順應之心,讓幕僚用最快的速度把二十軍府編制名單弄出來,又把田都量好,一份一份的量好登記,然後讓這些府兵們親自抽籤。
籤一抽出來,立即就按他們抽到的籤給他們相應的契約,並登記在冊。
衙門存留一份,府兵們自收一份。
馮山嘿嘿笑著,小心折好那張契約,貼身收入懷裡,還用手拍了好幾下。感受到胸口衣內那張紙的存在,才滿意的讓到了一邊。
做為一個府兵,馮山以前家在三原,就是如今河東道大都督、戰神李靖的家鄉。三原處於京畿,地雖然好,可這裡人口太多,尤其是有大量的權貴們在這裡佔田,使得就算是他做為大唐的府兵,也都只有二十畝地。
一大家人全靠他的二十畝地生活,生活自然不會輕鬆。
現在好了,來到靈州,一下子就分了六十畝地,水澆地就二十畝啊,三四畝水澆地都能當他家原來的那二十畝地了。
做為府兵,他要服兵役到六十歲。但直到他死,這地都是歸他的,免納租庸免調。一年能產六七十石糧呢,何況還有那麼多草地,能養牛羊,有林地能種桑麻。
他需要的就是自備裝備,每年要輪流番上,要到衛府當值訓練。自備裝備,得花點錢,這個不是自己找鐵匠打刀制弓,府兵的裝備都是由朝廷專門工坊製造,全是制式武器。
府兵自備的裝備,只是一些個人裝備,比如橫刀、弓箭等,而且這些也是由軍府登記,發放制式武器,他們需要的其實只是交錢。
自備裝備,就是向軍府交錢,購買朝廷下發的制式裝備,是個人武器這部分需要自費。另外比較花費大的,則是購買馱子,六人一馱,騾或驢都行。如果是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