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28軍渡過閩江,向南挺進,勢如破竹,所向披靡,先後攻克惠安、泉州、蒲田、安海、圍頭、蓮河、平漳、南日等地,為10兵團主力南下解放福建全境掃清了障礙。
9月14日,28軍經過半個月的準備,首次渡海作戰,一舉攻佔大陳島,16、17兩日,又連克平潭島、大小庠島及塘嶼等地。
10月10日,28軍冒著疾風暴雨,向金廈兩島外圍的屏障大嶝島發起攻擊,11日,乘勝佔領小嶝島。十五日,又解放了距離金門島最近的小島角嶼。至17日,廈門和鼓浪嶼全部解放。至此,漳廈戰役勝利告捷,10兵團在一個月的時間內,橫掃閩南,殲敵5萬餘人,矛頭真指蔣介石在大陸的最後一個島嶼——金門。
攻打大嶝、小嶝、角嶼的戰鬥進行的異常慘烈,多少年後,父親每當提及還會感嘆不已。那是人民解放軍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大規模渡海登島作戰,作戰部隊的戰士們都是內地旱鴨子,看見大海就頭暈,又沒有海空軍掩護,守敵因為是背水一戰,置之死地,所以憑藉堅固的工事,抵抗得非常頑強。更重要的是,部隊對渡海作戰的最大天敵臺風一無所知。其實,攻打平潭島時,父親他們已經領教了颱風的厲害。當時部隊兩個團剛剛登陸,突然颱風驟起,幸而颱風肆虐一視同仁,把敵我雙方的船隻都颳得稀爛,我軍這才在後續部隊跟不上而敵人守島部隊的增援也上不來的情況下,僥倖將敵全殲。可惜這一有驚無險的戰役並沒有引起士氣高漲的將士們的重視,這就為後來的金門失利投下了濃厚的陰影。
大嶝、小嶝、角嶼的戰鬥依舊是懸而又懸。僅僅為了攻佔一個小小的只有12平方公里的大嶝島,就犧牲了300多名年青的解放軍官兵。從那時起,每年的10月9日解放日這一天,島上的居民都要捧出精心烹調的各式熟食,拈香禱告,焚化紙錢,進行祭祀。這一習俗至今已延續了半個多世紀,從未間斷。我讀大學時曾經和同學南下游玩至大嶝,親眼目睹了島上漁民虔誠祭祀英魂的全過程,那近乎原始得崇拜使你能夠肅然起敬。
我後來專門向父親請教:“為什麼家家戶戶祭祀完之後都要抓一把米撒向空中。”
父親傷感地回答:“當時的大嶝島非常貧窮,缺米缺柴,村民們吃得都是蕃薯。攻島部隊籌集軍糧極其困難,為了不和群眾爭口糧,戰士們是餓著肚子進行作戰的,許多戰士犧牲時連爛番薯也沒有吃得上。島上的村民們只有年年抱著愧疚的心情用這種方式來彌補永遠積壓在心頭的缺憾。”
也許父親此生與海島有緣,數年之後,震驚世界的“八二三”炮擊金門期間,父親率領所部再次登上距離金門近在咫尺的大嶝、小嶝、角嶼三島對敵作戰。那場炮戰直打得山崩地裂,海浪翻開。大嶝、小嶝、角嶼也因此而聞名於世,被國防部命名為“英雄三島”。而父親則為這場炮戰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殘酷的戰爭環境和惡劣的海島生活使得他舊傷嚴重惡化,從此告別了戎馬生涯,開始了寂寞痛苦而又漫長的養病生活
這是後話。
就在父親血戰沿海島嶼守敵的時候,母親經過4個月的緊張學習,終於期滿結業了。
結業典禮那天,平日寂靜的小山村熱鬧非凡,青年幹部大隊及兵團政治部所屬各個部門整齊排列端坐在村外空地上,兵團政委韋國清專程從福州趕來講話,他熱切期望學員們迅速完成角色的轉變,服從組織分配,在新的工作崗位上,盡心盡職,無私奉獻,做毛主席的好戰士。
青年幹部大隊是在全國即將解放,各地奇缺幹部的背景下組建的臨時機構。此前從來沒有,此後也再沒有,可謂是空前絕後。為了儘快將這些追求進步的年青學子們培養成政治業務合格的軍政幹部,即使是在最艱苦危險的南下途中,兵團總部也最大限度地為他們創造著安全的學習環境。從葉飛司令員親臨開學典禮講話,到韋國清政委出席結業儀式做報告,足以說明兵團總部對青幹大隊的重視和厚愛。
南下行軍是母親引以為豪的一段歷史。這期間,她光榮地加入了中國新民主義青年團,並榮立三等功。以現代人的眼光審視,似乎覺得僅僅是因為一次行軍就能夠立功,不免有些小題大作,但逆向思維一下,便從中可以感受到千里南下的艱苦卓絕,又可想象出母親革命激情狂熱到了何種程度。
母親從青年幹部大隊畢業後,最早是準備分配到兵團文工團,可她對唱歌跳舞毫無興趣,於是分配到了兵團保衛部,被任命為副排級幹事。最初的工作是負責招兵,那時候部隊枕弋達旦,時刻準備著渡海解放金門和臺灣,因此每天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