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記者。孫犁跟隨一個團活動,團政治部主任,每餐都把飯盒裡的菜分一些給孫犁。那些年,他經常遇到這樣年輕好客的指揮員。一次部隊集合,山下朔風呼嘯,老董把自己穿的日本黃呢軍大衣脫下,讓孫犁穿上,這件事也使他感到了戰鬥夥伴的關懷和溫暖。
敵人很重視雁北,屢次“掃蕩”。當敵人故伎重演時,孫犁回到行署,他有些依賴思想,就跟著行署主任轉移。一天來到某村,正要吃燉羊肉,還沒燒熟,已從視窗裡看見山頭上下來日本兵。他們放下碗筷,往後山疾跑,下山後就是一條結了薄冰的河,王斐然穿著羊皮袍子,他穿著棉褲,硬郯過去。
過了河,半截身子都是水,隨即結冰,盔甲似的嘩嘩響著,行走十分不便。
他發起高燒,王斐然找來擔架。夜晚,爬上一處高山,將他放在一家無人住的農舍外屋。高燒中,他斷續聽到地委書記和行署主任的談話聲音。書記要求高度疏散,問主任還帶著什麼人。回答說有一名記者。
“記者為什麼不到前方去?”
“他病了。”
以後,王斐然雖然也有煩言,孫犁還是很感念他,因為在緊急關頭,得到了他的照顧。“不然,戰爭年代,在那樣人地兩生的荒涼之地,加上飢寒疾病,我一個人活動,很可能遇到危險的,甚至可能叫野狼吃掉。”①年關將近,他和董、夏回到了通訊社。孫犁當然不滿意自己的採訪工作,因為他覺得自己寫得太少,只交了一篇文藝通訊稿——《一天的工作》。這篇作品,現在是《孫犁文集》的“開卷第一篇也”,文末署:1939年11月15日於靈丘右磯。
對於他們的這次採訪,劉平在會上委婉而嚴厲地表示了不滿。
他知道,夏一個人向領導作了彙報。而且他還知道,這個人本身散漫,卻好對別人造作謊言,取悅領導——我有這樣的經驗,有的人在戰爭打響時,先叫別人到前方去;打了勝仗慰問時,他再到前方去。對於這樣的記者或作家,雖是領導,我是不信服,也不想聽從的。
我雖在幼年就夢想當一名記者,此次出師失敗,證明我不適宜當記者,一是口訥,二是孤僻。所以後來就退而當編輯了。②這期間,他認識了當代的一些英才彥俊,這些抗日風暴中的熱情歌手,更值得他去懷念。晉察冀通訊社成立時有十幾個人,他們多半是剛從抗大畢業的學生。但是,不到幾年,就犧牲了包括陳輝、倉夷、葉燁在內的好幾位初綻才華的青年詩人。他們擊風搏雨的歌聲和英勇挺進的步伐,給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他也希望,這些烈士的英名永遠刻印在時代的豐碑上。
窮山惡水,夥伴情深
從雁北採訪回來,就過春節了。長到這麼大,還是第一次離家過年,東望冀中,他彷彿看到了吞沒在硝煙中的故鄉平原,心情十分沉重。
年三十晚上,房東來到他的屋裡,恭敬地把一個黑粗瓷飯碗和一雙荊條做的筷子放在炕沿上:“嚐嚐吧。”
碗裡是一方白豆腐,上面是一撮爛酸菜,再上面是一個窩窩頭,還在冒熱氣。孫犁非常感動地接受了他的饋贈。他是一個五十來歲的單身漢:幹黑的臉,遲滯的眼神,粗筋裸露的大手,話不多,甚至連笑容也帶著愁苦……這些特徵,也是孫犁在冀中農民身上看慣了的。
這裡的生活,卻比冀中更苦。阜平一帶,號稱窮山惡水,可耕地極少。人們常常看到,住在向陽山坡上的農戶,把房前房後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凡有泥土的地方,哪怕只有炕蓆或方桌那麼大,也都因地制宜地種上莊稼。這樣,在秋收後,他們的房頂上、屋簷下、門框和窗欞上……便掛滿了紅、黃、赭、綠等各種糧穗和果蔬。但是,以這種方式換來的收穫終究太少了,他們不得不成年累月地吃糠咽菜。這裡的農戶,每家院子裡都放著幾口高與人齊的大缸,裡面泡滿了各種可以摘到手的樹葉。在冀中,荒年時才吃樹葉,而且多半是榆、柳的嫩葉。這裡是連杏樹、楊樹,甚至是巴掌大的蓖麻葉,都往缸裡泡,上面壓上大石頭,一任風吹日曬雨淋,夏天,蛆蟲順著缸沿亂爬。吃的時候,拿到河裡洗淨,切碎後加一點鹽。
房東這天拿來的酸菜是白蘿蔔的纓子,這是因為過年的緣故。
孫犁多次談到他在晉察冀山地裡的生活情形。抗戰初年,在冀中吃得還好,因為有家庭的接濟,可以經常下小館。1939年到阜平後,便過起每日三錢油、三錢鹽的生活,而且常常吃不飽。哪裡能吃得飽呢?“菜湯裡的蘿蔔條,一根趕著一根跑,像游魚似的。有時是楊葉湯,一片追著一片,像飛蝶似的。”①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