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客用到這種瓷器時都是專派人盯著。後來;很多商人到中國來找這樣的瓷器。沒想到今天讓自己碰上了。
當瓷器箱開啟時;只聽到了吸氣聲和"merveilleux!(精彩啊)"的讚歎聲。
生意人都知道對賣家的產品要學會挑剔;不能讚揚;但是面對如此美麗的瓷器;除了發出驚讚還能做什麼?
茶具展示了出來;這是十二人份的咖啡具(對英國人來說是茶具;對法國人來說就是咖啡具)。上個世紀咖啡到了法國;法國人對咖啡痴迷。但是;咖啡具還沒有跟上。法國商人看著這些精緻華麗的器具;眼睛都發綠了。稍為討價還價了一番;便以每套二百二十兩的價格成交。當時只有十五套;在法國人強烈的要求下;梅蘭妮等人才'不情願'的把方才用過了那套洗淨了;包裝好;算作第十六套。
看完咖啡具;再看餐具。
一套餐具展示出來;主菜盤;湯杯;湯底盤;麵包盤;點心盤;甜點杯。。。。。。共有十件。
為了迎合路易十五朝的奢華風氣;這些杯盤上還加上了刻花;貼花點綴;青釉在凹陷處集留;顏色較深;更使花卉立體感強;靈動自然。
梅蘭妮從家庭主婦的角度看;這套餐具雖然華麗;但是不易清洗。她知道;能用這套餐具的人是不用自己洗盤子的。
看完貨後;現場交易;經過幾次討價還價後;每套以三十兩銀子出售。
別處也能買到瓷器;比這要便宜的多;但是不能買到如此精美的;符合法國人口味的成套的瓷器。
還有方糖!法國人從中看到了商機。
中國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知道用甘蔗製糖;但是;質量一直沒有印度人的砂糖好。
唐朝是個偉大的時代;願意從別國學習先進的技術。唐太宗使人去印度帶回了印度的造糖術。很快;中國人就造出了比印度更加好的砂糖。在印度一千多年來一直守著傳統的製糖術;中國的造糖不斷的改進;紅糖;黃糖;冰糖;最後;在明朝時;他們造出瞭如雪般的白糖。這種白糖在明末清初的對外貿易中佔了很大的比例。‘青出於藍‘就是指這種情況。
直到歐洲人從印度也學去了造糖術;中外貿易中糖的比例才小了下來。但是這種方糖是歐洲人第一次看到。
以一兩銀子一斤的方糖做了交易。並沒有暴利;因為方糖的製做比砂糖難些;因為要防潮;包裝要求高。
再就是絲綢的交易;這些從蘇杭來的絲織品這個時代中還是處於領先地位;一直以來都有固定的交易價。名目繁多的緞;錦;紗;綾等;早讓法國人的綠眼睛都轉不過來了。
交易果然很直接;法國人當場從船上搬下了一箱箱銀子。
這邊的貨從倉庫裡直接上了船。
你們不需要什麼東西嗎?法國人問。
我們當然需要;我們需要生鐵;如果生鐵來;每百斤以七兩銀價收購。秦煉回答。
梅蘭妮親身經歷過了這種私下的直接交易;一次交易額都在上萬兩的銀子。
華家在北方的生意;象是在狹縫中求生的生意人;考慮利用各種對自己有利的條件。而在南方的生意;卻完全的不相同;就象是建立根據地外加走私。眼光放在海洋上。
講到走私;不僅是華家;閩地的大戶很多人在幹這樣的事;雖然法令很嚴;捉住了要殺頭。但是大家還是私下出海和洋人做生意。這有利益的驅使;也和洋行的壟斷有關。
就因為這樣的風氣;閩地的人對官府一直採取不合作的態度。
康熙嚴令中國船不能用雙桅;可是去南洋不乏百萬噸級的大船。福建省的海岸線那麼長;那裡管得住。
泉州的海港裡就停著這樣的大船。
"泉州的官府不管嗎?"梅蘭妮問。
"如今的官府誰會認真管這些事;大船;小船對社會又沒造成什麼危害。"秦煉說。
南方的生意和江南及北方相比起來;有一種波瀾壯闊的氣勢;更有一種冒險的快感。怪不得家中的男孩都喜歡往南方跑。
郝貴華這些天對梅蘭妮有些刮目相看;一個夫人不帶使女到處跑已經很奇特了。還能親自出馬用現場演示的方法推銷。閩地的女子象男人一樣拋頭露面;這不希奇。可是和男人一樣做生意;這就少了。
梅蘭妮經過了這次的交易;開啟了眼界;有了新的視野。對於江南的生意也有了新的靈感。
想到江南;梅蘭妮想家了。
到了八月;他們才成行。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