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就在顏巖和葉祁的努力奮鬥之中過去了。
春節之前,葉祁賣掉了家裡養的一隻豬,有了名正言順的80塊錢收入。再加上零星賣雞蛋的錢和工分換來的,葉祁一年下來明面上的收入有120多塊了。
當然,還不到他實際收入的零頭。
年前,葉祁和顏巖照例偷偷摸摸地給村裡困難的老人送了一波溫暖,除了紅薯土豆這些,還加上了十個雞蛋。給山腳窩棚裡的老人也送了一份。
只是這一次,雙方心照不宣地見了面。
經過了一年多的“相處”,雙方已經建立起初步的信任,不用再避而不見了。葉祁和顏巖第一次走進了窩棚裡面。
空間不大,但也不顯擁擠,因為裡面幾乎什麼都沒有。中間一小間算是客廳兼廚房,非常簡陋的一個小土灶,四個木墩子作板凳使,沒有桌子,幾個帶著缺口的碗就放在灶臺上。
左右兩側各一間屋子,老夫妻住一間,另外兩個中年男士住另一間。這個是顏巖之前就弄清楚了的情況。
顏巖倆人進來的時候,四個人正聚在小客廳,土灶裡生著火,四個人聚在灶前取暖。
這間窩棚修建的極其簡陋,陰冷的寒風從窗戶縫隙裡往裡鑽,吹的人透心涼。
四個人身上的衣服都很破舊,看起來就不怎麼保暖的樣子,床上的鋪蓋更不用說,冬天對他們來說非常難熬。
顏巖注意到,老夫妻兩個的簡易木板床已經搬到了灶臺邊,估計晚上就要在這裡睡了,藉著灶火的餘溫,寒冷的冬夜會好過一點。
葉祁和顏巖在兩個木墩上坐了下來,聽比較高壯的中年男子介紹了一下四個人的情況。
年老的夫妻倆都是大學教授,老太太姓韓,在京大教授漢語言文學,老爺子是她的老伴,姓仝,是位機械工程方面的專家,高壯男子姓宋,以前是一名軍人;儒雅男子姓王,也是一位教授,教的是外語,還有留學經歷。
顏巖和葉祁也介紹了一下自己的情況。雙方就算正式認識了。顏巖統一稱呼她們為“姓氏+老師”,遭到了四人的一致反對,把稱呼改成了韓奶奶、仝爺爺、宋伯伯、王伯伯。
顏巖看得出來,四個人雖然吃了不少苦頭,但主要還是身體上的,畢竟以前沒幹過農活,但他們的精神狀態還好,來到這裡以後沒有受到折磨,所以對未來還保持著一定的信心。
顏巖一想到他們還要在這個環境中再待10年左右的時間,就忍不住在心裡替他們嘆口氣。
現在韓奶奶和仝爺爺都已經60多歲了,這個時代,在平平安安的情況下活到70都算長壽,更何況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呢,不知道能不能等到平反回城。
宋伯伯和王伯伯也都四十好幾,因為下放,都已經妻離子散,成了孤家寡人。
顏巖和葉祁跟大家聊了一會就離開了。
葉祁挺喜歡裡面的四位,他們談吐不俗,一看就很有修養。這樣的氣質對於農村孩子具有天然的吸引力。
此後多年,葉祁和顏巖都跟他們都保持著親密的交往,後來漸漸熟悉起來以後,又跟著四位老人學習他們的特長。
顏巖自不必說,葉祁在學習方面也表現出了非常出色的能力,得到了四位老人更加用心的教導。
在這個艱苦的歲月,葉祁和顏巖成了他們很重要的精神寄託。
當然,四位老人也得到了顏巖的大力幫助,別的不說,除夕夜一鍋加了培元丹的雞湯,足夠他們的身體沉痾盡去,健健康康地再活二三十年不成問題。
葉祁給三爺爺送了一份年禮,有一籃子雞蛋,還有一隻收拾好的雞。
這份禮物送的三爺爺莫名其妙,他可能是偶爾給葉祁幫過一點小忙,他自己都不記得了,但是大忙是沒幫過的,小忙也幫的不多,去年已經送了餃子了,怎麼今年還送呢?而且還越送越多了。
這禮物,三爺爺是不肯收的。
“葉祁啊,你自己過日子不容易,這些東西都自己留著吃,我這兒不缺。聽話啊,你還在長身體呢。”
“這不是我送的,是顏巖送的。她在我那兒偷偷養了兩隻雞,不敢讓家裡人知道。也不敢自己過來送,怕被人看見了。讓我幫她送過來的。”
三爺爺稍微一想也就明白了,這是兩個小可憐在抱團取暖呢。
“那行,那我就收下了。你們倆要是有什麼事,遇到什麼困難,記得來找我。”
“哎,我記住了。”
新的一年開始的時候,葉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