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8章 天選炮灰只想活著(18)

走前一天晚上,知青院聚餐,每個人都出了一些糧食,又出了一小塊肉,幾個女知青合作蒸了好多雜麵饅頭,又熬了一些香菇醬,這些香菇是跟村裡的大嬸兒換來的野生香菇,熬的時候在裡面加一點點肉,熬好了以後,抹一點在饅頭上,很香。

除了當晚吃的,每個人還能分一小瓶,留著以後慢慢吃。

紀珊作為掌勺的,分了兩瓶。

第二天一早,大家先送探親的三個人去公社坐車,臨走的時候,紀珊把自己的兩瓶香菇醬塞了一瓶給鄭學敏,又塞了另一瓶給陸旻軒。

“窮家富路,帶著路上吃吧。”

三人連拒絕的機會都沒有,車開了,紀珊也跑走了。

知青院的大家都很不錯,紀珊願意和他們好好相處。

她來了這麼久,沒看到大家之間有什麼矛盾,也沒看到有誰品行不好的。

頂多有人活潑點,有人沉默點,但是沒有挑事兒精,大家都拒絕內耗。

至於分開做飯這件事,王富芝之前跟她講過,大家之所以分開做飯,並不是因為矛盾,而是因為每個人的生活水平都不一樣,分開做飯會更自由一點。

“分開做飯是老陸提的。他家裡情況可能有點特殊,他自己分到的細糧是一點也捨不得吃的,每年回家探親的時候都帶回去。說是家裡有老人,身體不好,吃不了粗糧。但是他又不想佔大家的便宜,就主張分開做飯,這樣,誰想吃什麼就做什麼。後來這個傳統就延續下來了。也不用顧忌到他。”

紀珊也注意到了這一點,陸旻軒平時吃飯比誰都糙。

這年頭,就算你有錢,也不見得能買到細糧。他願意省下自己的給家裡的長輩,卻不能額外佔夥伴們的便宜。

而且紀珊還注意到,他也留了一點點細糧的,每回要聚餐的時候,需要大家都出點細糧,他能拿出來。

留下的知青們也要過年。雖然物資貧瘠,但是氣氛必須拉滿。她們要去郵局寄信、寄包裹,然後還要去供銷社採購。

十里梁特產的粉條和粉皮,成了送給父母的禮物。

王富芝笑著說:“來了這麼些年,還是第一次給家裡寄東西呢。”

她家就倆孩子,她是長姐。父母也不偏心,當年下鄉,是弟弟不夠歲數。

打從她下鄉,家裡每個月都給她寄錢寄票,弟弟也總是給她寫信,把自己攢的錢票寄給她。

她也想給家裡寄東西,可是十里梁確實沒什麼好寄的。好不容易有了點特產,她一下子買了不少,都給家裡寄回去。

其他知青也多多少少寄了一些。只有紀珊,斜挎著為人民服務的小挎包,站在郵局門口等人。

寄完東西,他們又去了供銷社。

公社其實並不大,郵局、供銷社、派出所,這些政府機構全都在一條街上。郵局和供銷社還挨著,大概是方便大家取了錢就去買東西,或者買完東西就去郵局郵寄。

紀珊手裡還有一些票據,撿著快過期的那些都花了出去,布、糖、肉都買了一些。老紀家的票就是普通的票據,是有使用期限的。不像部隊裡的那些,沒有日期限制。

韓瀟自己出錢買了一大張紅紙。

“咱們回去自己裁一下,弄副對聯貼在知青院門口。誰會寫毛筆字?”

紀珊舉手:“我!”

“行。那就交給你了。”

大家又湊了點副食品券,買了點瓜子。真心不多,每人兩把就沒了。

知青們自己也分了一點花生,大家用做完飯剩下的灶灰燜一下吃,挺香的。

灶灰的餘溫,是農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還可以在鐵鍋裡放點沙子,和花生一起炒。炒好的花生和後世的吊爐烤花生一個水平,好吃極了。

但是這會兒大家都稀罕鐵鍋呢,捨不得拿它幹這事兒。

整個知青院既熱鬧又悠閒。

年前幾天不用上工,粉條作坊也休息了。

每天都可以睡到日上三竿。起來吃完早飯,還能去爬一下十里梁。從知青院出發,二十分鐘走完緩坡,來到山根兒,三十分鐘爬到山頂。

這還是大家慢悠悠的結果,要是加快點速度,三十五分鐘就能搞完全程。

山頂上還有一座破敗的廟宇,是道教的玉皇廟,裡面的神像已經沒有了,廟門都被破壞掉了。

但是牆上的壁畫依然清晰可見。

十里梁這兒有大年初一早起爬山的傳統,不光是十里梁生產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