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他們曾經讓拉美國家破產——國際金融機構
“接受IMF接管,相當於喪失了國家的經濟主權。”上世紀九十年代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韓國權威報紙《東亞日報》的一篇社論這樣悲嘆。
IMF是個怎樣的機構?它的能量何以能讓一個擁有獨立主權的國家喪失經濟主權?讓我們來認識一下從事國際金融管理和國際金融活動的超國家性質的組織機構——國際金融機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是一個“擁有186個會員國,致力於促進全球金融合作、加強金融穩定、推動國際貿易、增進高就業率、經濟穩定成長以及降低貧窮的組織”,目前只有聯合國成員國(除朝鮮、列支敦斯登、古巴、安道爾、摩納哥、吐瓦魯,委內瑞拉和諾魯之外)有權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會員,但部份領土爭議的地區(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等地)不包含在內。
1944年,聯合國贊助的財金會議於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佈雷頓森林舉行。7月22日,各國在會議上籤訂了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協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主要設計者是費邊社成員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以及美國副財政部長亨利·迪克特·懷特(Harry Dexter White)。協議的條款於1945年12月27日付諸實行,1946年5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式成立,是為二戰完結後之重建計劃的一部份,1947年3月1日正式運作。有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清算銀行(BIS)及世界銀行,被稱為“佈雷頓森林機構”。差不多所有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其金融政策均受這三家機構影響。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使命,是為陷入嚴重經濟困境的國家,提供協助。對於嚴重財政赤字的國家,基金可能提出資金援助,甚至協助管理國家財政。受援助國需要進行改革,參閱華盛頓共識。
有經濟學家批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經濟援助都是“有條件地”批出:受援助國需要實行基金建議的經濟改革。經濟學家認為,這樣做會影響國家的社會穩定,實際上適得其反。
阿根廷因採用佈雷頓森林機構提出的經濟政策,而被IMF推崇為模範國家。然而,2001年,該國出現災難性的金融危機,不少人相信是由IMF倡議的緊縮財政預算和私有化重要資源開發專案所致。緊縮的預算削弱了政府維持基礎建設、福利、教育服務的能力。阿根廷的金融危機加深了南美州國家對IMF的怨恨,他們指責基金要為南美地區的經濟問題負責。
另一個引起爭議的國家是肯亞。原本肯亞的中央銀行控制了該國貨幣的流動,IMF提出協助後,要求放寬貨幣政策。調整後不但外商投資大減,在貪汙官員的協助下,政府虧空了數以十億計的肯亞先令,肯亞的財政狀況比之前更差。
雖然IMF成立目的是協助穩定環球經濟,但自1980年代以來,超過100個國家曾經歷銀行體系崩潰,並令GDP下降4%以上,這是史無前例的。IMF對危機的遲緩反應,以及亡羊補牢的做法,令不少經濟學家提出要改革IMF。儘管西方社會對國際貨幣基金譭譽參半,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超過60%的亞洲人和70%的非洲人認為,IMF和世界銀行對他們的國家有“正面”的影響。
世界銀行
世界銀行與從1945年到1988年建立的五個其它機構一起組成世界銀行集團,其總部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它是一個非營利性的國際組織,其成員國擁有其所有權。
世界銀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銀行”,它是聯合國的專門機構之一,擁有185個成員國。但它的管理結構與聯合國相差很大:每個世界銀行集團的機構的擁有權在於其成員國政府,這些成員國的表決權按其所佔股份的比例不同。每個成員國的表決權分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所有成員國相同的,第二個部分按每個成員國繳納的會費而不同,因此雖然世界銀行的大多數成員國是發展中國家,卻受主要發達國家控制。這個結構始終受到批評。批評家認為一個更民主的管理方式可以更加符合發展中國家的需要。2004年,美國擁有16。4%的表決權,日本7。9%,德國4。5%,英國和法國各4。3%。由於任何重要的決議必須由85%以上的表決權決定,美國一國可以否決任何改革。
除世界銀行外其它五個機構是:
●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BRD),1945年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