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還是在海上,只有海軍的決戰才足夠致命,歐美聯盟的核心就在於海軍,只要解決掉他們的海軍,就意味著我們佔據了戰略主動權和絕對優勢,美洲共和國無法對歐洲大陸提供軍火物資和糧食輸入的情況下,一群歐洲國家只能在我們帝國陸軍的鐵蹄下顫抖。”
…………
馮夏如只能聽懂這些高層將領關於一些戰略級別的商議,涉及到底層調配細節就不明白了,只是按照對方的要求,不停地轉換影像內容。
她也知道帝國上層定下這個策略的背景,第一次海上決戰雖然獲勝,但正面海戰兩次失敗,最後的勝利還是主要靠陸軍獲得的,長期以來海軍都抬不起頭來,這點被許多致力於海軍的穿越眾耿耿於懷,尤其是當時的海軍艦隊司令何明宇,更是堅決要求這次決戰中必須要在海面上擊敗敵人,挽回海軍的尊嚴。
後來的擴張中,一直沒有機會與歐美海軍進行海上主力艦隊的決戰,而且歐美由於海軍傳統,仍然發展地比他們更快,這五十多年發展下來,使用內燃機動力,排水量超過三萬噸的主力戰列艦也只有14艘,而對方的數量已經35艘,這種差距隨著雙方發展會變得越來越大,對方的科技發展變得更快,主力戰艦的許多技術裝備都比對方落後一到兩代,讓直接海上決戰變得不可能,只能透過戰場的單向透明,透過不斷襲擾,削弱對方的海軍實力。
海軍戰艦打沉一艘重新補充起來就要一年以上,更不用說熟練的水兵,遠不是步兵補充起來那麼容易,而大炮和槍支的補充起來就容易許多,在有著強大近代工業技術的美洲共和國看來,只是下多少訂單的問題。
海軍不能獲勝,就不能真正擊敗美洲共和國,歐洲列國雖然在這個世界上其他國家看來是列強,但在龐大的海宋帝國面前,只能顫抖,沒有美洲共和國的支撐,憑藉他們現在的工業基礎,將要發生的陸地戰爭烈度,只夠維持六個月的軍火消耗。
更何況其他歐洲國家的造船技術遠遠不能和美洲共和國相比,雖然歐美聯盟看似穩固,但對於造船技術的傳授,顯然北美穿越眾還是大量保留,畢竟美洲共和國單獨處於一個大陸,海軍的強大是保證整個國家本土不被入侵的必要。歐洲各國的主力戰艦主要是向北美各大造船廠下訂單,擊敗了美洲共和國
這種背景下,陸軍雖然要處於配角,不過數十年來南征北戰,已經為帝國打下廣闊疆土,立下赫赫戰功的他們,已經建立了“海宋帝國陸軍戰無不勝”的神話,並不十分看重這次戰爭的榮耀,而海軍一直以來沒有真正像樣的勝蹟,只是欺負一些其他國家相對於他們只能算的上內河水師的戰船。
…………………………
達曼港口。這是原本歷史上沙烏地阿拉伯的一個重要港口。
這個時空中,也被歐美聯盟重要開發,城市周圍有大量的農牧業,出產大量牛nǎi和牛肉,而且還有大片豐富的油田,已經得到了初步開發,有著初步的石油冶煉工業體系,這也是歐美聯軍堅守這座城市的重要原因,本地的農業產出可以解決大量的後勤支出,而燃油的庫存可以解決部分軍事需要。
這個港口距離歐洲的直線距離不遠,陸地上有一條鐵路通向土耳其。
而且港口開發完善,可以停泊此時世界上最大的十萬噸級別以上油輪,方便做為海軍基地的存在。
憑藉海軍優勢,最初和海宋帝國簽訂的海上勢力範圍約定,很快就被後來建立的美洲共和國突破,他們再次把海軍觸角伸向了印度洋。但對於東太平洋,尤其是南洋地區,他們不敢踏足,第一隻擁有現代艦炮和雷達的海上遠征軍,從某種意義上不比此時的主力戰列艦差,但仍然莫名其妙的全軍覆沒,而且是被不可思議地困在了港口,被海宋帝國陸軍的火炮部隊擊敗的。
這次戰役失敗的原因,米國穿越眾自然進行了長久的探討,最終得出結論是海宋帝國提前得到了遠征艦隊的最後補給地點,而提前進行的伏擊行為,他們能夠伏擊成功,主要原因,就是那個馬尼拉港口,距離他們的海上基地太近,導致對方擁有完全的情報優勢,提前獲知了這點,而且各種伏擊行為很容易實施,歸根到底是經過兩次海戰勝利,過於麻痺大意,沒有進行仔細偵察搜尋的原因。
這次戰役,歐美聯軍指揮部中,雖然都知道這次美洲人唯一一次海上艦隊全軍覆沒的戰鬥例項,但均認為不可能在這次世界大戰中重演,畢竟此次他們是防守的一方。對於整個戰略,經過兩年的磋商,歐美上層領導人已經決定了先透過防禦將戰爭拉入相持階段,然後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