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干就是24年,從學徒到三等職員,從分廠廠長到公司常務董事兼製造部長,成了松下公司內舉足輕重的人物。當時他37歲,在松下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他遏制不住埋在內心多年的慾望,一心想追求屬於自己的事業。1949年底,井植薰向“大老闆”松下幸之助提出了辭呈。這對姐夫鬆下來說,是一個打擊。他一再挽留,反覆詢問辭職的原因,並動員幾批說客對井植薰做工作。 儘管井植薰也不願意離開用全部青春年華奉獻過的這塊“故土”,但既然決心已定,就難以改變,他要從零開始,自己去闖一番事業。 松下終於接受了他的辭呈。1949年12月30日,井植薰離開了松下公司。 用價格打敗老師 1950年,井植薰和大哥用積蓄2000萬日元辦起了三洋機電公司,從一個常務董事到一個小經理,也許多少人在旁邊笑話他,但井植薰卻很開心,因為是第一次為自己而忙碌! 開始的時候,井植薰被大哥任命為材料裝置部長,一天黃昏,他騎腳踏車上街,因為沒有車尾反光板被警察捉住,說違反了交通規則。“啊!這麼說這是法律規定的?要是真的這樣的話,這可是一樁好買賣。”井植薰腦子轉得飛快,嘴裡不停地嘀咕:“全國大概有1000萬輛腳踏車,這可是個大市場。”他想到公司裡有一大批銅片的邊角料,以前都是當廢品賣掉,如今正好用來做反光板的底板和連框,這樣就能把反光板的成本降低,完全能夠以低成本贏得競爭優勢。很快,三洋製造的反光板就打倒了松下等老牌子,幾乎獨佔了全部市場。雖然這是小東西,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三洋公司就是這樣逐步壯大起來的。 接著,三洋要推出自己的拳頭產品。經過深思熟慮,井植薰決定生產收音機。    
三洋之魂(2)
當時收音機已有普及的趨勢,前景十分廣闊。但由於政府對收音機徵收30%的高稅,售價偏高,老百姓寧願自己買零件裝配,也不買成品,從而形成收音機銷售數量下降的奇怪現象。井植薰認為,只要在如何降低成本上做文章,生產出質量上乘而又價格低廉的收音機來,銷路肯定會開啟。 當時,在日本市場上,一臺5燈收音機的零售價格約在1萬元以上。在同行業中還算小弟弟的三洋電機,要想戰勝老牌廠商和雜牌產品,就必須把價格嚴格控制在1萬元以下。這是三洋電機能否在電器行業中站穩腳根的舉足輕重的一步。如果價格能夠得到控制,那麼接下來的一個要求就是效能的提高和外觀設計的改善。 他先走訪了著名的零部件生產廠家,目的是想購入質量上乘的零部件,但著名的廠商不願同無名小卒打交道。於是他馬上調整了自己的採購立場,不求名牌,只求質高。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那些尚未被列入名牌的零部件,按照自己的標準來選擇製造商,解決了貨源問題。 接下來的一道難題是收音機的心臟——真空管,它的價格一般約佔收音機成品批發價的8%左右。當時,日本的收音機制造商都從專業廠家定貨。 真空管的價格是否合理,供貨是否及時,是降低成本的關鍵所在。跟幾家廠商洽談失敗後,他訪問了新日本電氣公司的片岡總裁。這次,他採取了迂迴作戰的策略。 所謂迂迴作戰的策略就是他並不直接殺價,而是以收音機售價的10% (比一般高2%)來購買片岡的真空管,巧妙地將收音機售價繞了過去。 但片岡也是個精明的商人,他接受了井植薰的條件,但也提出了不能把 收音機價格定得太低的條件,並以真空管每套價格不得低於600元為限,這樣雙方才得以達成協議,真空管問題得以基本解決。 最後一個難點是外殼設計。當時的收音機,都是清一色的木製外殼。由於製作複雜,大部分為手工操作,一年內要生產出7、8萬個木殼,難度相當大,且成本也很高。這時恰逢塑膠工業在日本突然間崛起,逢了天時、地利的井植燻靈機一動,用塑膠做外殼,不是又漂亮又便宜嗎?他迫不及待地找到積水化學公司商量,經過多次試製,第一臺用塑膠外殼裝配的收音機終於製造出來了。 1952年3月,三洋公司生產的SS-52型收音機上市了,商店的零售價為8950元,大大低於國內同型別收音機的價格,而且塑膠外殼非常新潮。這種“價廉物美”的收音機很快就贏得顧客的青睞,三洋電機由此一鳴驚人,三洋新型收音機的銷售直線上升,當年就達7.7萬臺,第二年又猛增一倍,達15.8萬臺,市場佔有率躍居日本第二,僅次於松下公司。 面向世界 初試成功的三洋更是鼓足幹勁往前衝,1952年,在兄長的建議之下,三洋又開始了洗衣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