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42部分

不過,從本質上來說,這終究是場小規模的軍事行動,對楚國的大勢影響微乎其微,楚國朝廷此後的朝議中,甚至都毫不提及此事,所有的精力仍然集中在楚國的進一步發展和爭對魏、吳兩國之上。

大半年後,公元二一六年春,李嚴和鄧芝傳報襄陽,言已成功完成都護府的設立,完成對撣國的掌控,請旨南征驃人,儘快解決撣國的外部威脅。

王旭准奏,並在郭嘉的建議下,任命向充為撣國左都護,主政!句扶為撣國右都護,主軍!同時破格提拔南中各郡才華較為出眾的小吏數十人,隨他們共同入駐都護府,成為第一任都護府的班底。

此後不久,公元二一六年夏,楚國展開第三次北伐。

王旭集結青龍軍團、羽林軍、御林軍、南方軍團、西方軍團、鐵騎軍團,合計四十五萬。再加上諸將軍本身特殊衛隊合計三四萬。全軍主力合共近五十萬人。浩浩蕩蕩地殺出南陽,進軍中原。

同時更徵調醫官、預備役兵士、民夫等各類輔助人員數十萬,作為大軍北伐的後勤保障。

大軍兵分五路,王旭親自掛印,左尚書令郭嘉為總監軍。

一路由驃騎大將軍趙雲為帥,太尉徐庶隨軍為謀士。

二路由徵東將軍張合為帥,尚書董和隨軍為謀士。

三路由王旭親自率領,為五路中軍。郭嘉統籌謀劃北伐所有事宜。

四路由平西將軍馬超為帥,宗正蔣琬隨軍為謀士。

五路由鎮軍大將軍周智為帥,右尚書令龐統隨軍為謀士。

襄陽交由丞相諸葛亮、司空沮授、司徒田豐三人共掌,在戰時代理楚國事務。

五路兵馬前三路兵進魏國潁川,後兩路出擊吳國汝南,勢如破竹,連戰連捷,攻克數十縣。

魏、吳兩國聯軍為避楚國鋒芒,採取拉長戰線的策略,且戰且退。不爭一城一地,而是在兗州和豫州西部與楚國周旋。

這種戰略讓楚國打得很難受。有種有力沒處使的感覺,只能是逐步推進,特別是中原之地的廣博和四通八達,為魏國和吳國提供了足夠的戰略縱深,可以很好地限制楚國大軍步伐。

郭嘉針對這樣的局面,幾度意欲集中兵力往北突破,期望開啟缺口,直接威脅河北,而曹操卻始終親自坐鎮北方,謹慎應對,讓楚軍很難尋到突破之機。同時,當楚國集中兵力的時候,其它地方不可避免削弱,吳國會瞬間發動猛烈襲殺,抓住楚國薄弱的地方尋求突破。

這樣的局面讓楚國陷入兩難,北進過不去,東進又戰線太長、戰略作用也不大,南下豫州則是毫無意義。

楚軍就在這種兩難的局勢中與魏、吳聯軍拉鋸了四個多月。

儘管中原西部,無論是魏國兗州的潁川、陳留、陳郡,還是吳國豫州的汝南都遭受巨大損失,可他們似乎早就已經打定主意放棄這些地方,全然將這一大片地域當做可以消耗的戰場。

隨著冬季到來,持續了數月的北伐變得有些雞肋,雖然楚國頗有戰果,可卻屬於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天氣很快變得越來越冷,楚軍露出疲態,大軍後勤補給的消耗也越加巨大,作為北伐的總監軍,郭嘉日夜難眠。

臘月初七,郭嘉經過長達半月的仔細思考後,終於做出退兵的諫言,並一針見血地指出,當今局勢,北伐中原根本就是一種戰略錯誤,魏國和吳國一北一南,將中原西部當做抵抗楚國的戰場,使得楚國根本就無法威脅到兩國的核心。

這裡已經不再是天下的核心之地,只是魏國和吳國設下的一片泥潭,誘惑著楚國在這裡犯錯!

這樣的建議猶如重擊,狠狠擊打到楚國高層的心坎上。

因為先入為主的原因,楚國北伐中原的戰略目標已經持續多年,付出的代價也極大,前兩次北伐更是取得豐碩戰果,所以大家幾乎都沒有去反思在如今的局勢下,這個戰略究竟是否還正確,特別是楚國的強大多少也麻痺了眾人。

此時郭嘉提出這個判斷,很快就引起王旭和眾文武的反思。

數日後,各軍統帥、將軍,還有眾多朝中重臣便全部認同了這個判斷。

早就有心退兵的王旭不再猶豫,很快做出撤退部署!

第三次北伐自此戛然而止,魏、吳聯軍在楚國退兵之時乘勝進擊,給楚國墊後軍隊造成極大損失,並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王旭班師還朝,太尉徐庶、丞相諸葛亮、右尚書令郭嘉三人同時上奏,以謀劃不力為名,請求自貶。

太尉是軍務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