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1部分

得不可開交。

第二百一十章 吳三桂借清兵

兩派意見相持不下,兵部尚書史可法的意見就成了決定性的要素,可這位殘明第一重臣的表現卻非常令人不解,在這個風尖浪口,正是他發揮作用、一錘定音的時候,可他居然顧左右而言他,沒有發表任何意見。

這件事一拖就是十幾天,直到鳳陽總督馬士英帶兵趕到南京。

鳳陽雖然只是南直隸的一個府,可這個府的地位非同小可,因為鳳陽是大明的中都,更是朱明的祖墳所在,所以在品級上,鳳陽總督馬士英並不比浙直總督孫傳庭低,兩人同是大明朝的封疆大吏。

而且,馬士英和孫傳庭一樣手握重兵,孫傳庭手下有王樸這員悍將,馬士英手下也有高傑、劉良佐兩員悍將,這兩員悍將原本是流賊,因不容於闖賊才投了官軍,先在楊嗣昌麾下效力,楊嗣昌畏罪自殺後就成了馬士英的部下。

而且,馬士英已經暗中與山東總兵劉澤清達成了協定,組成了專門針對孫孫庭、王樸軍事集團的江北軍事集團!

在馬士英帶兵進京之前,劉澤清已經揮師南下佔據了淮安府,劉澤清這畜生其實是害怕流賊的兵鋒,所以主動放棄了山東全省,揮師南下的時候還縱兵在山東境內大肆搶劫、殺戮,簡直禽獸不如。

此外,馬士英還令劉良佐留守鳳陽,讓高傑點據了揚州,與江南的孫、王集團形成了隔江對峙的軍事態勢。

在國泰民安的時候,大明朝的武將就是朝廷蓄養的一條條狼狗,就算是一個七品知縣見了各鎮總兵也可以肆意辱罵,可這會國難當頭、兵荒馬亂的,武將的地位立刻就竄到了雲顛之上,變成文官要仰他們鼻息了。

馬士英一到南京,史可法立刻暗中約見了他。

史可法其實是贊成立即擁立新君的,但他拖到今天還不表態這是有原因的,因為手握重兵的浙直總督孫傳庭支援戶部尚書高弘圖,堅決主張迎接太子來南京繼位,史可法擔心要是他表明了態度,會引發高弘圖、孫傳庭一派的兵諫!

現在馬士英到了南京,史可法急於探清他的口風,假如馬士英支援擁立新君,那史可法就表態支援呂大器,假如馬士英的立場和孫傳庭一樣,那史可法為了維護南京的穩定,就只好支援高弘圖了。

高弘圖和呂大器之爭表面上看起來都是冠冕堂皇。只是政見不同。其實骨子裡根本不是那麼回事。這是明末黨爭的延續。高弘圖是齊黨人。而呂大器則是東林黨人。史可法雖然不是東林黨人。可他是傾向於東林黨的。

齊黨和東林黨的恩怨要追溯到萬曆年間。

萬曆四十一年,浙黨領袖方從哲入閣拜相,齊黨領袖亓詩教是方從哲的門生,師生倆從此成為朝野炙手可熱的人物。一直到萬曆四十八年,齊黨、浙黨始終把持著朝政。

萬曆帝死後發生了明宮三大案,被齊黨、浙黨打壓多年的東林黨趁機反擊,終於扳倒對手成為權傾朝野的“執政黨”。

不過東林黨的好日子並不長,藉助天啟帝地支援,權閹魏忠賢很快崛起。

天啟四年,魏忠賢把方從哲的老鄉馮佺推上了相位。天啟五年,馮佺把亓詩教召回朝中,出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藉助閹黨地支援,齊黨復辟成功,而東林黨人則遭到了閹黨地慘烈迫害。高攀龍、左光斗、楊漣等一大批東林黨人先後遭受不幸。

客觀的說,當時的東林黨人是有風骨的,他們和齊黨相爭,和閹黨相爭雖然抱有政治目的,可他們敢捨命相爭,為了和閹黨抗爭,高攀龍等人不惜賠上自己的生命,很有些“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精神”,這一點是值得後人敬仰的。

不過可惜的是,此後的東林黨人卻是一撥不如一撥。

崇禎帝即位,閹黨覆滅,齊黨淪為閹黨餘孽慘遭打壓,東林黨人再次鹹魚翻身,重新成了執政黨。此後崇禎帝表現出了對黨爭的痛恨,不再偏聽偏信任何黨派,齊、楚、浙、東林各黨輪流執政,朝中的明爭暗鬥始終沒有停過。

朝中的黨爭最終給大明朝帶來了滅頂之災。

特別要提一下的是,明軍之所以會在薩爾滸戰敗,完全是黨爭造成的,因為當時的內閣首輔是浙黨領袖方從哲,出於維護浙黨利益的考慮,方從哲任用了浙黨將領楊鎬!而楊鎬早就在此前的朝鮮戰場上證明自己是個“逃跑將軍“,結果就是薩爾滸敗了,建奴成氣候了。

假如當初不是方從哲執政,能換熊廷弼或者孫承宗等人統兵,歷史很可能會重寫。

所以說,高弘圖和呂大器的政爭並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