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激不起努力的興趣,也就不可能爆發出超凡的能力。這是人類心理的一面,也是任何人無法改變的。東歐蘇聯集團的崩潰,平均主義、大鍋飯造成的生產疲沓、企業連年虧損,都一再說明了這個簡單的道理。
對大人如此,對小孩來說,更是如此。稱讚,尤其是自己父母的稱讚會使孩子加倍努力。孩子所信賴的人,也是所依靠的人,就是父母。他渴望得到父母的愛,也渴望得到父母的讚美。因而父母如果在這一點上有所疏忽,孩子的失望常常會超乎大人的想象。
有一次我的孩子從學校拿回來一張獎狀,高高興興地給我們看,我們看了,當然很高興,稱讚了幾句:“好!這獎狀我們把他掛在你的房裡!好好學習,將來當科學家,為人類造福。”這時,同他來的還有鄰居的一個小女孩,我們知道她很聰明,從前也總是班上前三名,便順便問她:“玲玲,你這次得了什麼呢?又考了幾個一百分?”哪知這一問,小女孩哭了。安慰了好半天,她才說:“我媽他們不喜歡我的獎狀,也不管我得多少分。所以我也不要獎狀和一百分!”
後來,我們把這事告訴了玲玲的父母。他母親想了好久,才醒悟他說:“唉,都是我一時的疏忽。玲玲這期期中考試,得了幾個一百分,她興沖沖地把試卷給我看。我當時正忙著公司裡的事。心裡很煩,就沒有多看,只談了一句‘好’,就又只顧想自己的心事去了。”她停頓了一下,然後恍然大悟說:“怪不得這兩月我總覺得玲玲這孩子變了。有些疏遠我,和我談話也談得少了,唸書也不專心了。”是的,當孩子因為得到滿分,而希望能和母親共同分享這快樂與榮譽時,母親卻十分冷漠。因而使孩子產生了一種被冷落的失落感,於是孩子對母親失去了信賴感,故而對讀書的興趣也大減。
孩子,當然主要是指幼年的孩子最關心的是能得到父母的愛。因而小孩子做事的意願,常規父母的反應而定。尤其是做事的精神,有賴於父母的鼓勵。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赫各洛克曾經作過一個實驗。他將兒童分成四組:統制類、讚賞類、斥責類和忽視類。要他們連續作五天的加法演算。第一天的平均分數各組大致相同,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讚賞類的成績不斷進步,其他類組成績則逐漸落後。
赫洛克認為產生這種差別的原因,就在於讚賞類的孩子認為“父母對我們寄予了厚望”,所以努力的慾望愈高。因而,對孩子在學習上和生活上的點滴進步,做父母的都應加以肯定。“你做得很好!”如果怕孩子得意忘形,驕傲自滿,還可以再加上一句:“這次你考得很好。你應該不斷努力,那麼就可以每次都得滿分了。”
父母稱讚孩子的成績,是對孩子努力的肯定,是為了鼓勵孩子繼續前進,所以稱讚要恰如其分,就事論事。這樣才能培養孩子務實的精神,絕不要一高興起來,就把孩子捧上了天“只有我的孩子聰明,我就知道你一定能得一百分!”
同時,稱讚和表揚孩子的時候,也不能太抽象和籠統:“你這幅畫畫得跟畢卡索的一樣了!”或“你簡直是個小畫家了!”因為這種抽象誇張的評價,孩子理解不了。當然也就鼓舞不了孩子。稱讚孩子的繪畫,應該說出畫本身有什麼優點。如:“天空的雲彩很有變化”或“樹圓得像活的一樣”。這樣孩子聽了,既知道自己成功的地方,又感到親切。如果是稱讚孩子的算題,可以說:“這個演算法很好,清晰、簡便。”
有的母親在孩子作好了一件事或考得好時,不大願意稱讚和表揚,而認為這些都是孩子份內的事,或應該做到的。話雖不錯,學好功課是孩子的本份。但是他們卻往往忽視了一點。那就是世上很多事都是應該的或份內的,而偏偏就有很多人做不好或者沒有做好。何況是一個孩子呢?
所以父母吝惜讚詞是不對的。正確的態度是發現並肯定孩子的每一點滴進步!
●不要否定孩子將來的發展
我們有的父母在孩子不聽話,屢教不改,或者不認真讀書、不做功課時,氣急了。就會罵出一些令人洩氣的話來。“你是一個十足的廢物!”“你將來還會成個什麼有用的人?鬼都不信!”“你還想有什麼作為,做夢!”
父母一時的氣話,但卻足以構成對孩子終身的傷害,因為它截斷了孩子對自己將來的希望和美好的撞憬。一個人對前途失去了信心,一個沒有前途的孩子,他還能好好讀書嗎?讀了書幹什麼呢?
社會調查顯示,不少青少年犯罪就是因為在家受到父母的藐視,而產生了挫折感。於是產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而自暴自棄。這是因為不論孩子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