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鄂爾多斯沙漠——集中黃河河套
四 瀚海沙漠群——集中內外蒙古
準噶爾盆地位於中國西北邊陲新疆的北部,在阿爾泰山跟天山之間,成一個三角形地帶,面積約二十萬平方公里。它跟它上面的四萬五千平方公里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在中國歷史上,一直默默無聞。紀元前二世紀跟紀元後二世紀的英雄人物張騫、班超的偉大勳業,都限於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跟本區的關係很少。但到了十八世紀,一個大悲劇卻在此發生,立國數百年之久的準噶爾汗國覆亡,遭受到清王朝滿洲兵團滅種型的殘忍屠殺。從此中國境內再沒有準噶爾人,只留下這個仍保持準噶爾名稱的盆地和位於中國跟哈薩克交界處一個名“準噶爾門”的要隘,供後人憑弔。
塔里木盆地位於新疆南部天山與崑崙山之間,面積約五十三萬平方公里,百分之八十被三十二萬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十萬平方公里的庫姆塔格沙漠所掩蓋。這是一個標準的閉鎖形態的內陸盆地,四周全是高達四千米以上的大山,僅東北一隙跟河西走廊相通。氣候乾燥,(女若)羌城全年雨量只五毫米,居民一輩子都不瞭解什麼是“大雨傾盆”和“陰雨連綿”。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面積等於一個日本,屬於流沙型別,橫亙在盆地中央,是最可怕的一種沙漠,維吾爾語“塔克拉瑪干”,就是“進去就出不來”之意。狂風捲起的沙丘有時高達二百二十米,像巨魔一樣的翻騰滾動,旅人和駱駝商隊都會像螞蟻般地被它吞食。庫姆塔格沙漠面積則有英國的一半大。兩大沙漠隱約相連,從東到西,長約一千三百公里,南北最廣處有五百公里。當張騫到西域時,所遇到的最大威脅就是這個使人色變的障礙,但他總算繞過了它。當第七世紀,佛教高僧玄類普九死一生的沿著它的邊緣前往印度,《西遊記》一書中所描述的那些充滿妖怪的魔山和充滿奇異事物的王國,大部分都在這兩個大沙漠的四周。像其中的火焰山,就是指吐魯番附近的山群,吐魯番曾被命名為火州,氣溫曾高達攝氏七十五度。
可能比紀元前五世紀更早,沿著這兩大沙漠的南北兩側,開闢有兩條艱險的道路,像兩條細絲一樣,中國就靠它跟西方世界作微弱的聯絡。這兩條道路,史學家稱為絲路,並不是對此細絲一樣的通道作詩意的稱呼,而是商人們利用它把只有中國才有的生絲和絲製品,歷經千山萬沙,運到歐洲出售。
河套的鄂爾多斯沙漠,位於鄂爾多斯高原之上,是黃河以南唯一的沙漠。當中國古代最北的疆域以陰山山脈為界時,這塊沙漠曾阻撓著遠征軍的出擊行動和邊防軍的後勤補給。大黑暗時代時,中國北界退縮到萬里長城之內,這塊被遺棄在邊疆之外的沙漠上的綠洲,遂成為北方強大的蒙古人和瓦拉人的牧場,不時沿著長城抄掠。明王朝那些昏庸低能的帝王將相除了怒詈他們是“套寇”外,別無他法。十七世紀後,內外蒙古相繼併入中國,中國北界推進到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畔,這塊沙漠的國防意義,才歸消失。
對中國影響最大的是散佈在蒙古高原上的瀚海沙漠群,這個大而無當的沙漠,座落在萬里長城和陰山之北,東起大興安嶺南端,西止於天山東麓,北到外蒙古中部,東西約二千公里,南北約一千公里或四百公里不等,面積大約有一百五十萬平方公里,恰可容納四個日本或四十個臺灣島。它事實上由無數獨立的各有自己名稱的小沙漠組成,主要包括戈壁沙漠(蒙古南部)、騰格裡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皆在內蒙西部)、渾善達克沙漠(內蒙錫林郭勒盟)。間隔地帶往往是平坦的岩石原野,而且生有水草。沙漠之上是寧靜的。商旅們在其中只能看到魔鬼一樣引誘迷途者賓士到死的沙蜃。
沿著瀚海沙漠群南部的邊緣,排列著一系列的商業城市,如赤峰、張家口、包頭、集寧、呼和浩特。我們如果把瀚海沙漠群當作一個真正的大海的話,這些城市就是陸地的港口。以張家口為例,它是萬里長城最大的關隘之一,有一條穿過沙漠的小道,像航線一樣,北通蒙古的首府烏蘭巴托。商旅必須在張家口治辦行裝,才能從事這個需時四十五日的商業性的沙海航程。而從烏蘭巴托南來的商旅,也到張家口為止,把貨物從駱駝上卸下後,交給代理店處理,即另行載貨返航。塞北跟中國本部的劃分,在此可看出顯明的色彩。長城以南,農田相接,青蔥千里。而出了張家口後,便景物全異,沙漠、駱駝、蒙古包、牛馬羊群,完全是另一種天地。我們可借用詩人形容繁華和荒涼之界的詩句,說明旅人的心情:“馬後桃花馬前雪,教人怎能不回頭。”
瀚海沙漠群和它以北地區,因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