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嫻牡P幕嵐訓靖碩�溝埂�
李老漢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就算以前家裡再怎麼貧窮,遭荒,他都不願意離開這裡,牢牢守著家裡的十畝地。靠著精打細算,吃樹皮,野菜,終於帶著全家活了下來。
去年一年大豐收,家裡的日子好過很多,交了賦稅,還能剩下很多,夠吃的了,帶著家裡的兒子在無主的荒地上開荒,現在家裡已經有了十五畝的田。
可是今年開春,收到了朝廷下發的種子,必須種植一畝水稻。李老漢種了一輩子田,心裡暗罵:“真是亂彈琴,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從來沒聽說過種水稻。”
可是官府強硬的態度,和眾多百姓一樣,不得不遵從。繁瑣的育種育苗,找了塊新開的貧乏的旱地種了,也沒有花多少精力放在上面。
過了一個月之後,李老漢發現這稻秧長得非常壯實,超出了他的預期,雖然沒有種過水稻的經驗,但非常喜歡好的莊稼,自此之後就把大半的精力放在這一畝的水稻上面。
因為當時不知道這種子長得這麼好,所以隨便找了一畝很貧瘠的荒地種上了,不僅土地貧瘠。而且以後離水源遠,種進去也沒來看。
沒想到這一看真是下一跳,看到旁邊另外的四畝新開的地上長者麻桿瘦的高粱杆子,這一對比,發現鬱鬱蔥蔥的水稻很有搞頭嘛!
回到家裡準備找人打聽了之前官差怎麼說的。說水稻雖然可以在旱地裡生長,但澆水多。保持田裡的水充足。產糧會更多。
這一句話不要緊,李老漢上心了,趕緊叫上兒子們孫子們,去河裡挑水,往田裡送,自此之後。李老漢家的兒子就沒有停止過每天往田間挑水。
皇天不負苦心人,經過兩個月的精心侍弄,終於到了收穫的時候,李老漢揪了一個稻穗。沉甸甸的,以幾十年的種田經驗估計這一畝地能收好幾石,比小麥高出一倍不止。李老漢拿出割麥子的鐮刀,帶著兒子們開始收割稻子,連掉在田裡的稻穗都撿的乾乾淨淨。
聽說這稻茬子還能長出水稻,一年可以收兩次,更是心細,連夜給這一畝的水稻茬子弄了一圈柵欄,防止被也牲口給禍害了,而且還在從的河裡挑水,希望水稻喝飽了,能夠長出更多的稻子。
無數稻個子被拉到打穀場上,不僅僅李老漢家裡收穫了,村上的其他家也手上來了,只有少數幾家不上心,不過超級水稻沒有完全拋棄他們,雖然產糧受到影響,但收的也比小麥多,也跟著喜氣洋洋。
大家興奮地睡不著,擔心家裡的稻子被人偷走,家家戶戶都留人在打穀場上看著,當成眼珠子看待。倒是要看看這水稻的產量到底有多高。
風風火火地打場,李老漢家裡的水稻上心了,產糧最高,居然達到了九石,堆起來雖然不多,可以這只是一畝的產量啊,是三畝良田小麥的產糧。要是第二茬也收穫了,那就是將近二十石畝產的收穫啊!
李老漢種了幾十年的田,何以見過這麼高產的作物,幾乎把這水稻當成了仙糧啊!一畝地可以養活一家人。李老漢這些種了一輩子的田的老人,紛紛拿出家裡過年過節時候祭拜的香案,感謝上天的仙糧,感謝大唐皇帝的英明睿智,並且對自己之前不恭的態度懺悔,希望上天能夠繼續保佑他們。
等糧食曬乾,舂米之後,顆粒飽滿,乳白色透著晶瑩光芒的大米,忙忙活活燒火煮飯,第一次吃上了大米飯。以前也有大米,但那都是有錢人家才能吃得起的,他們只不過是最底層的百姓,根本就沒有機會吃到米飯。
李老漢對那一畝稻田當成眼珠子一樣重視,在稻田邊上搭上個棚子,整日看著,施肥澆水,精心照料。
第二茬的水稻已經從割過的稻茬子裡面長出了新的稻秧,看著一天一個樣的水稻,李老漢高興地整日合不攏嘴。
李老漢只不過是眾多普通百姓中的一個,嚐到了甜頭,每天早上起床,晚上睡覺之前,都會在心裡默唸幾聲皇上英明,皇上萬歲。
下面的分發了稻種的州縣已經陸陸續續把資料傳到長安,李二看到稱頌的奏摺,樂得夜裡做夢都是嘿嘿笑的。
家裡有糧,心中不慌,長孫衝在河北等地收編的流民,看到金燦燦的稻子,舂出顆粒飽滿的大米,家家戶戶收穫都不少,家裡的糧倉推得滿滿的。
因為是收編的流民,所以長孫衝向李二討要了政策,新編的流民百姓,第一年不收稅,等安頓下來,第二年再統一收稅,所以現在收穫的糧食全部是他們自己的。
不光大唐這裡,朝臣百姓興高采烈,全國上下眾志成城,信心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