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蕭律想了想,不得不問詢起來。
此時此刻,對於遼國君臣來說,最需要的就是一支生力軍,不需要太多,幾千人就好。
甚至不需要幾千人,幾百人也行。
幽州是燕雲之地最為重要的城池,遼國在那裡駐有軍隊,那是用來防範燕雲百姓的,耶律洪基並沒有帶去涿州,為數幾千人。
象幽州這樣的大城池,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沒有軍隊駐守。真要那樣的話,還不給燕雲百姓把幽州城池奪下來,獻給宋朝了。是以,耶律洪基在幽州留了幾千人。
“事到如今,只有去幽州了。”
在其他地方,是不可能得到援軍的,耶律洪基只有去幽州,準備調動留在這裡的生力軍把吳驥的追兵擊退。只有這樣,他才有生路,才能喘上一口氣。
對這提議,群臣大是贊成,歡喜無已,就象落水的人抓住稻草一般。幽州畢竟是重地,城高垣厚,即使宋軍追到,也不可能一舉攻下,必然要費些手腳。那樣的話,他們就可以想辦法挽救局勢。
唯有韓舉皺著眉頭,沉吟不語。耶律洪基看在眼裡,不由得眉頭一挑,問道:“韓舉,你在想何事?”
“皇上,臣在想,當今之計最好是不去幽州,而是直奔上京。”韓舉猶豫了一陣,仍是把話說了出來。
“不去幽州,去上京?”立時有大臣很是不滿,叫嚷起來了:“上京遠,幽州近,為何要舍近而求遠?”
“把話說下去。”耶律洪基對韓舉仍是信任的。
“皇上,臣擔心此戰的訊息會先我們傳到幽州。真要那樣的話,我們在幽州的兵馬未必頂事。”韓舉說出心中所疑,道:“要知道,漢人恨我們入骨,若是給他們得到大遼不利的訊息,他們定會揭竿而起,奪取幽州,獻給南朝。”
漢人有多恨契丹人,契丹人心裡比誰都清楚,一聞是言,耶律洪基的眉頭皺得很緊,恨聲恨氣的道:“自從大遼得到燕雲之地後,就沒有安寧過,漢人總是在想著他們的根,總是在想著回到漢人的懷抱。當年,太宗皇上進軍中原,打進汴京,滅了後晉兒皇帝,劉知遠這個馬伕登高一呼,天下響應,燕雲之地的百姓最是響應他。區區一個馬伕,竟然因此而當上了皇帝。”
遼太宗耶律德光打進中原,攻入汴京,在汴京稱帝,滅了後晉。當時,契丹人兵強馬壯,天下震恐,莫敢抗之者。馬伕出身的劉知遠,卻是舉起大義的旗幟,號召天下,抗擊契丹人,因此而得到民心,當上了後漢皇帝。
“這還不算最厲害的。”耶律洪基的眉頭一掀,聲調轉高,道:“最讓人憤恨的是,柴榮兵不血刃而收三關後,後周軍威大振,進軍幽州在即,燕雲之地的漢人群起響應,揭竿而起,驅逐了不少大遼官員,奪取城池,準備獻給周世宗。天佑大遼,讓柴榮早死,這才把漢人的熱情澆滅。”
這些都是史實,也是遼國的恨事,耶律洪基言來恨恨不已,彷彿漢人應當自甘墮落,跪在契丹人面前死皮賴臉的求著他們收留似的。
“照漢人的秉性,殺大遼的官,造大遼的反,投靠南朝很有可能。”耶律洪基言至此處,眉頭皺得更緊了,臉色極為難看。
他還有一句最為關鍵的話沒有說,那就是如今遼國大敗,軍隊損失殆盡,難以與宋朝對抗,丟失幽州是遲早間事。
周世宗北伐,他在進軍幽州途中突然生病,按理說只要憋足一口氣,接著進軍,會順利的收復幽州。可是,他並沒有進軍,而是下令撤退,這是為何?
原因就在於,周世宗沒有把遼國的軍隊殲滅掉,若是冒然進軍幽州的話,後果不堪設想。他若是突然病逝,遼軍反撲,將會給後周帶來一場災難。正是從這點出發,周世宗才果斷的決定撤退。
而眼下不同了,遼國的軍隊沒有了,要收復幽州是很輕鬆的事情,不需要大軍,只需要一旅偏師,甚至一介之使,就能讓幽州的百姓殺遼國的官員,奪取城池,獻給宋朝。
在這種情形下,耶律洪基若趕去幽州,無異於自投羅網。可是,若不去幽州,就沒有生力軍,無法擊退吳驥的追擊,得不到補給,能不能逃脫,誰也說不定。
這是一個艱難的抉擇,關鍵就在於,是他們先趕到,還是敗訊先到?若是遼國的敗訊先到,幽州必然不保。若是他們先趕到的話,還有那麼一點希望,雖然保不了多久,卻能讓他們補給,讓他們歇息。
他們人困馬乏,補給歇息最是需要。
“訊息傳得這麼快麼?”這是關鍵的問題,一眾大臣拿捏不準,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