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的意思。請陛下明鑑。”
延丕的回答不卑不亢,且有理有據,符合事實。鮮卑出兵匈奴的時候,匈奴單于沒有獲得神聖華夏帝國的加冕,這也就意味著華夏帝國沒有向天下宣佈匈奴是他的屬國。高句麗對他用兵,也就沒有觸犯華夏帝國的威嚴。藉此可以推出,之前欒奕的指責並不成立。
欒奕心中暗暗對延丕的回答讚許一番,表面上仍保持不苟言笑的高傲表情,“強詞奪理。那鮮卑先主檀石槐在世時,汝高句麗小國三次隨鮮卑人叩我幽州邊關,這又作何解釋?”
一聽這話延丕的冷汗滴個不停,暗道:難不成教皇這是要跟高句麗算總賬?“陛下贖罪,此事高句麗確實有錯,但那也是被逼無奈。鮮卑與高句麗比鄰,鮮卑人兵強馬壯,我高句麗但有反抗他們便會發病屠戮。我高句麗自詡不是他的對手,只能受其脅迫對大漢用兵。請陛下明鑑。”
“那你們為什麼不向當時的大漢求援?”
“不是沒向求助過,起初漢庭對我們的求助不管不顧,後來大漢陷入內亂更顧不上我們這等邊陲小國,只能受鮮卑人脅迫對大漢用兵。”延丕想了想又補充道:“此外,從大漢掠來的財富絕大多數都讓鮮卑人佔據了,我們高句麗人可是沒有拿過一分一毫!”
“只怕不是你們不想拿,是鮮卑人不分給你們吧!”欒奕嘴上挖苦,心中卻暗暗嘆息:是啊!人皆雲高句麗是個牆頭草,大漢鼎盛時他來攀附大漢,大漢沒落鮮卑崛起時他又轉投鮮卑。可是誰又想過高句麗的艱辛。彈丸之國在大國夾縫中生存,作為宗主國的大漢平日裡招之則來呼之則去,在對方遇到生存的威脅時,卻不出兵救援。為了生存,高句麗在鮮卑和大漢間左右逢源,是大漢自己最終將高句麗推到了鮮卑人的懷抱裡。
“算你說的有幾分道理。”欒奕起身踱了幾步,對仍跪在地上的延丕道:“平身吧!”
延丕知道,自己的對答成功地消弱了欒奕對高句麗的敵意,遂依照欒奕之意,站起身來,用衣袖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謝陛下!”
“說吧!這次到彈石山來見我有何要事?”
“回陛下。陛下登基之時,我王因身患重疾對未能親赴洛陽獻上賀禮一事深表遺憾,同時也覺得太過無禮。現今聽聞陛下親赴草原,便遣在下代他前來獻上山參百支,貂皮五十張,牛羊各百頭,權當補過。望陛下笑納。”
補足獻禮?欒奕心中冷笑,前翻鮮卑未滅之時,你不說前來恭賀。如今靠山倒了,倒想起補賀來了。這高句麗新大王的臉皮可夠厚的。
“禮物我收下了。使者可以回去了。”欒奕佯作不耐煩的揮了揮手。
“陛下!在下還有一事。”
“何事?”
延丕嚥了口唾沫,遲疑了半晌才開口,“這次我王派我面見陛下還希望與陛下達成一致,讓我國與貴國建立友好關係,締造友好同盟。”
“友好同盟。哈哈……”欒奕如同發現了什麼有趣的東西,仰天大笑。
“陛下何故發笑?”
欒奕面色一凝,“高句麗彈丸之地,也配與神聖華夏帝國結盟。算了吧!帝國不需要弱小的同盟,你還是讓你的新大王絕了這份念想吧!”
“這……”延丕被欒奕傲慢的言語激怒了。但是深知華夏帝國強盛的他卻又不敢發作,只能強行將怒火壓下,“那敢問陛下,高句麗如何才能一展誠意,與貴國百年睦鄰友好?”
“想要睦鄰友好?”欒奕頓了頓,從抽屜裡取出一張黃色布娟,拿起狼毫大筆一揮寫下幾個字元,又取來玉璽蓋上紅印,讓隨侍的典韋轉到延丕手裡。“這是帝國給高句麗的國書。只要高句麗按照上面條文去做,帝國便與高句麗永世友好。”
“國書?”延丕先是一愣。暗道欒奕一早就備下了國書這就證明他早就準備好與自己會面。之前之所以不肯見他,就是為了將他晾在一邊讓他乾著急。想到這些,他心中的怒火又升騰起來。
可是在看過國書之後,他始覺得自己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父了。眼前的國書並非是專門為他準備的,而是適用於所有藩國。
國書乃是印刷術印製而成的,也就是說這樣的國書不止一份,且內容完全一樣,唯獨在左上角留有一片空白,專門用來填寫藩國的名目。
就像眼前這份國書,裡面的條文都是固定的印刷格式,唯有“高句麗”三個字是欒奕剛剛寫下,墨跡尚未全乾。
至於內容大體有一下幾條,一、高句麗歷代君王要獲得神聖華夏帝國教皇加冕,並將太子遣送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