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旁豈容猛虎鼾睡。說**是猛虎雖然有些抬舉他,但他手下畢竟攢著三萬餘能征善戰的幷州兵馬,隨時都會給教會帶來不小的麻煩。
之所以如此,欒奕將他定位出塞平定烏丸之前,首先需要打擊的目標。
三萬幷州軍與十數萬教會衛士相比實在是不值一提。只不過欒奕知道,**在軍事上不是自己的對手,但是在地裡上卻有著極大的先天優勢。
太行山——這座縱跨在幷州和冀州之間的山脈,也是欒奕出征的必經之路。山脈中,山峰連綿,懸崖溝壑縱橫,地形極為險峻。
欒奕領兵征戰多年,主要馳騁於平原丘陵地帶,像這樣純粹的山地行軍還是第一次。
在這片人口覆蓋率不及百分之五的地帶到處都是崇山峻嶺、懸崖峭壁。絕大多數山路只容一人透過,右手邊就是深不見底的懸崖。端著望遠鏡向崖低望去,透過蹭蹭的霧靄,依稀可見野獸、人類墜崖後風化而成的累累白骨,讓人看了不禁毛骨悚然。
八萬教會大軍便是在這樣的路上徐徐行進的。途中,欒奕令衛士將繩索紮在腰帶上,在與前面的衛士連在一起,首尾相連,以減少不必要的傷亡。
晚上睡覺時,衛士們只能平躺在山路的過道上小憩。夜晚山風很大,莫說翻身,掛一陣狂風便會將個把人掀到山下去。好在首尾相連之法起到應有作用,守在身邊的袍澤可以將其從半山腰再拉上來。
不過這也足以讓人心生餘悸的了。
除此之外,由於山中車馬不得同行,教會大軍輜重、糧草運輸也出現了巨大困難。
值得慶幸的是,欒奕手下的一眾能工巧匠在這個時候發揮出了傑出作用。由黃承彥及其女黃月英共同研製而成的獨輪車解決了軍隊山地行軍輜過載運難的問題。
聽聞黃承彥做出了獨輪車,欒奕猛一拍腦瓜,這麼司空見慣的東西自己怎麼沒想出來。
隨即自嘲一笑,人往往都是這樣眼高手低,總想著做驚天動地、改變世界大事,卻忽略了身邊很多微小的細節或者微不足道的事物,而往往這些小事才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關鍵。
就像欒奕,多年來禪精竭慮想著該革新什麼理念,亦或者推廣什麼理想,可是當前封建社會大環境限制,很多想法不過是空想罷了。
他還曾跟蒲元提起過蒸汽機的想法,蒲元雖然很感興趣,但是在當前技術水準和工匠知識認識下,談什麼能量轉化純粹是扯淡。蒲元倒是把任務接下了,並交給最為得意的徒弟馬均著手鑽研,但是具體何時才能有所突破還是個未知數。
欒奕就這樣把過多精力用在了探索未知事物上,卻忽略了身邊很多曾經耳熟能詳的事物。就像眼前這具獨輪車,在前世工地上隨處可見,他卻在不經意間將其忘在了腦後,反倒被黃承彥當做新生事物研製了出來。
對此,欒奕深受啟發,決計在未來的時間裡絕對不能眼高手低,必須從當下做起,從身邊最平凡的事物開始,將記憶中所有能對當前社會起到推動作用的事物搬出來。再以小見大,推動整個社會生產效率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有獨輪車在手,教會大軍穿越山地便容易了許多,但是行軍速度仍舊快不起來。
行走在茫茫大山之中,看著狹窄山路上一眼望不到邊的教會衛士,欒奕禁不住有感而發,低聲沉吟:“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
隨軍一同北征的曹操聽到這句詩不由為之一振,似是引起了某種強烈的共鳴,“嘶!教主所吟不是樂府舊題嗎?怎地如此小門小調從教主嘴裡唱出來竟是那麼雄壯。”
欒奕低頭一笑。當然雄壯,因為這是歷史上一位偉人所創。說起來這人來頭大得很吶。漢末軍事家、政治家、詩人——此人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就是曹操本人吶!此詩名為《苦寒行》,乃是當年曹操率領大軍橫渡太行山時所作。前世,欒奕偶然間看到過這首詩,覺得此詩滄桑中又充滿豪邁,甚是喜歡,便記了下來。如今在親身見識過跨越太行之苦後,更是頗有同感,便在行軍路上不由自主吟誦了出來。
他繼續唱道:“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曹操舉頭眺望,是啊,在這個寒冬時間,城裡的百姓們躲在家裡不願出門。可眼前的教會衛士們卻拋家舍業,走在這深山中的羊腸小道上。白日還好些,夜晚當真是難熬。烈烈的寒風吹個不停,蓋上三床厚被仍會凍得瑟瑟發抖。更滲人的是,每至半夜,山裡到處都是野獸嚎叫的聲響,當真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