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想法,今日一瞧,還真是讀了不少。於是嘴上不說,心裡不免佩服起來。看來,這伴讀,不但是伴,也確實讀了不少書的,能得皇帝青睞,不光是靠出身、資歷還有那張漂亮的臉。
半天,韓嫣又吐了一句讓大家噴血的話:“這書,還有一個抄本的,怎麼沒拿出來?不是在東邊數第二個架子上,從上往下第三格,右邊開始第四堆麼?”
怎麼連這個都記得?不比了,咱們幹正事去了,您也該哪兒哪兒去吧,上林,請吧,那兒兵多,您記性好,挨個兒的點名去吧。
劉徹看著暗樂,也打圓場:“得了,都忙去吧,阿嫣,你那騎營,有些日子沒去了,再去看看吧。”
“喏。”明明昨天剛去過的。
劉徹再說了幾句勉勵的話,也離開了。他這時的心情,跟帶著韓嫣挑南軍,如出一轍,我固然會倚仗你們,可你們也不能太託大了,得知道點兒分寸,不能瞧不起皇帝,皇帝手底下還是有人的,不是非你們不行的,不缺哪一個,都老實著點兒,別把自己看得太高了。總之,一個宗旨,用你們,可以,但是,得服從,得乖乖地聽皇帝的話。於是,眼睜睜地看著一幫人撞牆,他就是不拉著,非得撞得疼了,才去裝好人地揉一揉:“他打小就是在這兒混的,當然比你們熟啦,你們專治一經,看問題比他深,別在背書上頭計較了。”
說完,他也走了,去進行另一項重要工作——哄老婆。
————————————————————————————————
自此,劉徹每天上午都跑到石渠閣報到,慰問一番,也讓大家的幹勁鼓得足足的,順便和韓嫣評一下前一天的工作成果。他來這裡,除了拉攏親信之外,還有別的心思,一、是要看看韓嫣,二、有這麼藉口,也能躲一躲阿嬌。
劉徹的拉攏政策,越來越見出效果來了,大家說起劉徹,除了“皇上聖明”之類的官方詞語,還添了些頗有誠意的“禮賢下士”、“聰敏好學”之類。
博學大家的嘴,那就是士林的口碑,這一點,韓嫣是早有領教的。與這些人打交道沒兩天,透過了他們的考核之後,外面對韓嫣的評價就更上了一個層次,首倡點校經籍又能舉士,實在是個大大的好人。
如今,劉徹也享受了一把這樣的優待,明裡暗裡向他表忠心的人,是越來越多了。
終於,有一件讓大家徹底表明立場的事情,來了。
“夏四月戊申,有如日夜出。”
茂陵
“(建元二年)夏四月戊申,有如日夜出。”
這不是什麼好兆頭,物反常即為妖,那麼,天呢?皇帝號稱天子,天象上出了問題,日蝕,有丞相頂著,前頭已經出了一回了,丞相也定了新人了。如今再拿丞相說事兒,就不厚道了。再說,這柏至侯自三月做了丞相,他可是什麼事兒都沒插手啊,無為而治,他做得挺好的。
於是,一干修書的博學之士,在劉徹憂鬱的眼神下,開始為皇帝開脫。
先是分析:“如日夜出,非常象也。”
“日當晝出,此出於夜,孛天理。”
最後,扯出陰陽五行,說這是日夜顛倒,最後就扯到當正君臣之別來了。淮南王劉安,身為藩王早該就國,如今卻還在京,這不就是明擺著的不合規矩麼?天象示警,就是說他了。
於是,一群被新君“慈和向學”所感動的博學之士,輪番上書,請求皇帝和太皇太后讓淮南王歸國。
讀書人的嘴,其威力,非親身領教不能體會,何況是一群“博學宿儒”?因為對知識的敬畏,大家對於讀書人,從骨子裡帶著一種信服,識字的人說的話比不識字的人更讓人願意接納,讀書人說了,大家通常會不假思索地去宣傳。劉安再不走,他的好名聲也就算完了。
還有一些大臣,是景帝在世時用慣了的老人,諸如張歐、周仁等,在他們看來,太皇太后與皇帝鬥氣,是他們祖孫倆的事情,外臣不好插言,但是一牽扯到藩王,他們就要有話說了,也是支援請淮南王早日歸國的。再如石奮一家子,一向謹遵法度,對此事自是不會反對。武將早被劉徹連著韓嫣透過李家父子給拉攏了過來。朝中大臣,在此時,意見竟是出奇的一致。
於是,在劉徹帶三分陰險的微笑下,淮南王劉安,終於啟程了。
送走了劉安,劉徹真是太高興了!這些日子,劉安就是壓在他心頭的那塊石頭。劉安在長安裡四處活動,還真沒有明目張膽地做什麼大動作——真要讓個藩王在長安城裡大肆活動了,這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