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裡已經足以一覽元人散曲的風貌。《全唐詩》《全宋詞》亦只是研究者的資料庫,不是正常的閱讀文字。
在中國,元曲雖然也是一代里程碑式的詩體,但其閱讀率絕對地比唐詩、宋詞要低得多。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一部分在元曲本身的創作實績,一部分在元曲的傳播流程中所遭受的歧視和干擾。元曲很少有專門的創作家,它的創作集團,部分是官宦階級,部分是雜劇作家,散曲或是他們的業餘製作,或是附帶創作。由是,就很少有專門的散曲個人專集出來。元后期散曲作家張可久(字小山)算是專業化最強的一個,全力創作散曲,著有《今樂府》、《蘇堤漁唱》、《吳鹽》、《新樂府》四種,近人輯為《小山樂府》六卷,收小令七百五十一首,套數七套,是元曲第一高產作家。與他同期的作家,成績比較接近的是喬吉,有《夢符散曲》,收小令二百零九首,套數十一套。前期作家,作品存量最多的是馬致遠,後人為他輯過一本《東籬樂府》,收小令一百零四首,套數十七套。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是元曲中傳播率最驚人的一篇,受過文字啟蒙教育的中國人大致都熟悉它。“枯藤老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