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不死,李雋是一日不能放心。
郭侃對李雋的提防之心有多深,李雋對他的提防之心就有多深!
關中的老百姓都知道潼關和函谷關對於他們有多麼地重要,要是這兩座戰略要塞給拿回來了的話。 也就是說關中的東大門已經徹底鎖上了。 蒙古人要想再次進兵關中,除非變成鳥。 從空中飛進來。
正如清風子所言,宋軍以不到兩萬人的軍隊,還是翻越秦嶺的疲憊之師,沒有後勤補給,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卻創造了一個奇蹟,把在關中的十幾萬蒙古軍隊給橫掃了。 這事已經傳遍了關中,關中老百姓誰個不知,哪個不曉,他們對王師的信心倍增。 想想以往,宋軍佔有兵力優勢,補給充足,卻是一敗再敗,現在地情況與之相反,這是最好的證據。
正在長者們高興的當頭,清風子接著道:“我還可以告訴你們,朝廷的三十萬王師正在翻越秦嶺,不日就會趕到關中。 ”正在翻越秦嶺的宋軍沒有三十萬,只有十來萬。 清風子這是故做大言,以此來堅定他們的信心。
“真沒想到,他這樣地世外高人居然有漢高祖的騙人本事。 ”李雋在心裡如是評價清風子。 漢高祖劉邦騙死人不會打草稿,有人說他流氓,有人卻說他雄材偉略,究竟是哪種,就要看你喜不喜歡他了。
僅僅兩萬人不到的宋軍就橫掃了關中,要是三十萬大軍趕到,會是什麼樣的局面,只要神經不是有問題都想得到,長者們高興萬分,異口同聲地道:“太好了。 朝廷不走了,朝庭不走嘍。 ”話不多,但話裡的高興之情已經不是筆墨所能形容了。
又一個長者遲疑地問道:“皇上,朝廷還收那樣的稅嗎?”
朝廷不走了,他們當然就關心稅收問題了,這可是和他切身相關的利益。 這不能怪他們勢利,實在是南宋朝廷無能,冗官冗員冗兵極多,監管無力,皇帝是想輕徭薄賦,事實上卻是苛捐雜稅極多,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 再者,戰亂年代,各種制度打亂了,那些無人約束的官員不乏貪婪之輩,是他們發橫財的好機會,這稅賦就不得了,“猛於虎”,可以吃人了。
第一次相見之下,長者們就提出這個問題,只能說明一點,那就是他們給重稅壓得喘不過氣來了,李雋在心裡感嘆無已,道:“稅收朝廷有法度,務在養民。 朕可以向你們承諾,決不加稅!決不加賦!現在,江南的老百姓地稅賦只有原來地十分之一,關中新復之地,老百姓吃盡了苦頭,極需休養,這賦稅第一年就免了,第二年交一半。 ”
這可是大好事,長者們大是高興,跪下叩頭道:“謝皇上!”
一個長者顫顫微微地從懷裡取出一張發黃的絹帛,雙手高舉,泣道:“皇上,草民別無心願,只望祖父地心願完成。 ”
段幹木拿過,遞給李雋。 李雋展開,只見上面用血寫著一副對聯,年代久遠,字跡有些模糊,顯是寫成的時間不短,上聯是“隔山隔水難隔情”,下聯是“同祖同宗同心聲”。
這對聯是所有淪陷區百姓的心聲,一百多年來,他們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漢人,一直心向朝廷,李雋感動得虎目中流下熱淚,仰天長吟“隔山隔水難隔情,同祖同宗同心聲”。
這副對聯的意思是說雖然大量的國土淪陷了,朝廷南遷臨安,千山萬水仍然隔不斷血肉相連的親情,因為我們都是同一個祖先黃帝的子孫!
第二卷 巴蜀篇 第七十四章 屠城慘劇
第二卷 巴蜀篇 第七十四章 屠城慘劇
“關”之一字在中國歷史書上很多,很多中國史書都會或多或少地提到“關”字,那麼請問朋友們秦漢之際“關”是指哪一關?
我估計有朋友會說是山海關。 山海關素有天下第一關之稱,再加上“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大漢奸吳三桂曾經鎮守這裡,這一雄關天下知名,如此想也可以理解。
但是,這不正確。 在秦漢之際,山海關還不出名,當時的關是指函谷關。 關外是指函谷關以東的廣大地區。 關中就是指函谷關以西的八百里秦川之地,也就是現在西安咸陽一帶渭河平原地區。
函谷關以西在當時是中國的中心地區,是華夏的形勝所在,極其重要。 曾經有人以為自己不是關中人為恥,上書給漢武帝,要求把函谷關西遷,那樣做的話他就是關中人了,這個人就是楊僕。 也正是如此,函谷關才有秦函谷關,漢函谷關之別,後來還有魏函谷關。 本書所指的是秦函谷關。
“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