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8部分

“拜多,博赤烈。 ”木札禮點了兩個靠得近的千夫長名字,道:“你們帶上本隊,爬到山嶺上去。 為大軍前行警戒。 ”

這是古代的做法。 要是現代戰爭的話,直接用火力偵察就行了。 要是埋伏有敵人。 在一陣猛烈的火力偵察面前就會現出原形。

他這種做法太過小心了,不過,在這樣險要的地方小心一點總是好的,兩名千夫長領命,帶領本隊向兩側山嶺上爬去,擔負起了警戒重任。

在兩個千人隊未就位以前,木札禮下令大軍休息,直到兩個千人隊傳回安全的資訊時才又開始前進。

付出總是會獲得回報,木札禮派出地兩個千人隊很快就發現了危險,因為他們發現了宋軍留下的旗幟,還有生火做飯的灶具。 得到這個訊息的木札禮嚇了一大跳,也暗自慶幸自己有先見之明,預先留了一手,派人警戒。

木札禮不顧危險,親自爬到山嶺上看個究竟。 他不看還好,一看之下差點把鼻子氣歪了。 宋軍的旗幟也有,灶具也有,這點都沒錯,讓他生氣的是這些東西都不知道是什麼時間地了。 他粗略估計了一下,至少有十幾年了。

蒙宋戰爭在四川打了二十年,小股失散的宋軍逃到山裡躲藏起來完全有可能,一點也不用驚奇。 明白了此節的木札禮把兩位千夫長訓了一頓,才下令要大軍前進。

經此一事之後,木札禮對兩位千夫長不放心了,決定親自警戒,帶了一個千人隊走在山嶺上。 一連兩天都是風平浪靜,一點事也沒有,除了發現不少宋軍不知道多少年前用過的灶具和旗幟帳篷外,什麼也沒有發現。 就是山裡的野獸也許聞到了蒙古人的殺氣,都逃得不知蹤影了。

到了第三天出了點事,發現兇宋軍留下的標語,標語寫的是“韃子聽著:劍門關已經被大宋朝光復了。 韃子要是膽敢犯我疆土,準叫你有來無回。 ”

對於劍門關的局勢,木札禮非常清楚,真的是危險,對這一發現驚疑起來,吃不準是真地,還是宋軍故意宣傳,用來迷惑他。 正在他疑惑地時候,汪德臣派人送來急信,催他快點趕去劍門關。

對於汪德臣的筆跡,木札禮自然是認得,一眼就看出這是汪德臣地親筆信,答案已經出來了,這是宋軍的宣傳。 對於劍門關這樣重要的要衝之地,給宋軍攻打蒙古不派出援軍就不對了,宋軍要派人來搗亂很正常。 一點不用驚奇。 也由此可見,宋軍雖然算準了蒙古人會派出援軍,就是拿他沒辦法才來虛聲恫嚇。

明白了此節的汪德臣還有什麼顧慮,下令前進。 當然,山嶺上仍然要派人留守。 宋軍雖然拿他沒有辦法,派點小部隊來搗搗蛋還是沒有問題。 比如動員山民們在山上扔點石塊,砸死砸傷幾個之類地事情總是可能的吧。

再嚴重點。 組織起山民滾些石頭下來,把他前進的道路塞斷。 讓他無法前進,遲滯他的行動。 要是這樣的話,攻打劍門關的宋軍就有更加充裕的時間了。

木札禮不愧是名將之才,他地擔心終於應驗了,他們遭到攻擊。 攻擊他們的不是宋軍正規軍,嚴格點說根本就不是軍隊,而是附近地山民。 這些山民也真是夠刁。 這是木札禮的想法,其實應該是說他們的行動富有智慧。

山民躲在暗處,等蒙古軍隊經過,瞅冷子射箭,或是扔出石塊之類的東西。 更讓蒙古軍隊難以忍受的是,他們還會挖陷坑,放索套。

陷坑這些事物在戰場上就沒少用,蒙古軍隊經歷得多了。 也不以為意,讓他們受不了的是山民的索套。 索套本來是用來套野獸,用來對付蒙古軍隊同樣效果不錯,讓他們膽顫心驚。

所謂索套就是在必須落腳地地方挖一個坑,放好繩子,按好機關。 一腳踩上去就給繩子套住了,坐起了飛機,來個倒掛金鉤。 (按:這種索套在我的家鄉,獵人多用來套野獸,防不勝防。 )

這種事情,蒙古軍隊還沒有遇到過,要他們不怕都不成。 而秦嶺山脈連綿數百里,山多林密,最適合這種套索,讓警戒的蒙古軍卒吃足了苦頭。 不少人有幸親身體驗了這種新式玩法。 給倒吊起來。

光給倒吊起來還是小意思,最讓蒙古人難以忍受的是。 只要一給吊起來,就會飛來一陣雨點般的箭矢,一個弄不好就會送命。 不幸中的萬幸,這些箭矢都是土製的,不是軍隊使用的利箭,要不然地話他們的傷亡會大得多。 饒是如此,兩千警戒的蒙古軍卒也是傷亡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