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郡,鶴鳴山。
幽谷氤氳,流泉飛瀑,雲霧瀰漫間,若隱若現,能看到年輕的天師張魯正與年輕的“治頭大祭酒”柳羽閉目而坐,似是在行氣煉功。
山腳下,一群身著道袍的鬼卒肅坐蒲團之上,在一片香火繚繞和鐘磬之音中誦經禮懺。
山門之前,法壇高築,一副道家修行中“仙風道骨、飲霞餐露、行氣辟穀”的景象。
終於,在完成了早課。
山巒之巔的張魯方才睜開眼睛,他望向柳羽。
“師弟,你現在一定有許多疑問!不妨都問出來!”
“師兄…”柳羽眼眸微眯。“為什麼?師傅給我這‘治頭大祭酒’之位?為什麼師傅要讓我與師兄平起平坐,還有…玉蘭姐…”
柳羽將心頭一系列的問題連珠炮似的問出。
呼…
張魯輕輕的撥出一口濁氣。
“父親他老人家的心思之大,格局之廣闊,實非師兄能夠比擬,不過…師弟這些年於中原開設分壇,傳播教義,該能體會到咱們天師道、正一盟,乃至於咱們道門正統一脈於這世道間夾縫求存的不易吧?”
夾縫求存麼?
張魯的話,柳羽能深深的體會到。
而這就要涉及到道家一脈的起源與發展…
在道教形成的過程中,黃老道起著極大的作用。
而黃老學說本是起源於戰國時期的“稷下”一派,其特點是主張清靜無為,尊傳說中的黃帝和老子為道家創始者。
漢初文、景時期,帝國的統治者…吸取了秦朝因為暴力改革引發反彈而亡的經驗,加上漢初民生凋敝,遂將道家衍生的“黃老清淨無為”思想作為治國方針,治理天下。
一時間黃老思想盛行,學者蜂起。
轉折發生在漢武帝劉徹繼位後,他銳意進取,轉而以儒術緣飾法治,“霸王道而雜之”!
說是儒術其實也不確切,那時被董仲舒用“天人感應”調教過的版本,孔子的棺材板都快要壓不住的版本!
當然,這個版本更容易被統治者接受。
而理論總結起來就是——
一方面,天是有人格色彩的至高主宰,君主受命於天統治百姓,百姓若違抗君主,那就是忤逆天意,可以被剿滅!”
另一方面,天的意志可以透過人間的自然現象體現,若君主妄為,也是忤逆天意,天會降下災異提醒君主反省。
那麼…關鍵問題來了?
誰來解釋災異?又由誰來提醒皇帝呢?
——當然是儒士了!
說白了,就是至高無上“天”的意思,最終解釋權歸儒家所有!
也就是從那時起,有了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道家思想逐漸的流落於官學之外。
道家擁躉自然不肯放棄,想重新上位。
既然天子喜歡天人感應,那道家就投其所好,開始與方術、仙道結合,想要真正意義上的教皇帝“感應上蒼”。
這是要用“魔法”打敗“魔法”!
比如,在齊地有一個道家的擁躉寫了本《天官曆包元太平經》,一共十二卷。
這一本書中,聲稱“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漢家奉天地之大終,更受命於天!並把這本書獻給了皇帝。
只是…對於這種瘋狂暗示,皇帝壓根就不搭理。
可以說,從這時候起,道家已經被儒家死死的壓制!難以翻身!
上面走不通,只能走下面。
修習道學的張陵,他發現他學的東西在中原完全不受待見!
於是,他果斷放棄官位跑到巴蜀之地,那裡蠻部眾多,崇尚巫鬼又缺少豪門世家,儒學的滲透力極差,治安也不好。
他改名張道陵,創立了正一盟、天師道,所以參與者都需先交五斗米,然後就能夠享受“符書教化”、“符水治病”、“符籙驅邪”的服務!
別說,便是在這種“啟蒙”下,巴蜀蠻荒之地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治理。
這妥妥的是走基層路線…打算農村包圍城市!
而另一邊,儒門的日子並不好過。
一百多年以來,整個大漢發生了日食八十六次,水災八十四次,旱災蝗災六十九次,地震五十九次,其中地震和水災波及到的郡縣達到三百多個。
若按照儒家“天人感應”的學說,上天如此“瘋狂暗示”,那皇帝真的是罪該萬死了。
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