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部分

情愫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不要說對岸的鼓浪嶼,就是廈大校園哪裡不是談情說愛的極佳選擇。即便是楊錦麟自己,那時不也剛剛成家嗎?但反對學生們談戀愛,楊錦麟非常決絕。儘管當時校園的戀愛風也是屢禁不絕,尤其是高年級,戀愛像野火一樣蔓延。楊錦麟苦口婆心的勸喻有之,實在不行只有當頭棒喝,其實他的外人看來的過分嚴厲、不通情理,最主要還是覺得這些孩子們應該把所有時間、精力都用在學業上,因為他自己、他們那一代人已經被耽誤的太多了。

楊錦麟自己同樣也在只爭朝夕,不敢有半點懈怠。

很快地,楊錦麟把目標投向了一直關注的清代臺灣歷史,開始了一系列探索和嘗試,並迅速嶄露頭角。畢業不到兩年,楊錦麟被破格提升為大學講師,又以業務骨幹身份充實到廈大國內有著重要影響的學術機構——臺灣研究所,開始了他對臺灣問題長時間系統而深入的研究。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臺灣問題研究是大陸炙熱的“ 顯學”,各種臺灣研究機構紛呈,各顯鋒芒。廈門與臺灣一水之隔,習俗相近、言語相通等地緣便利,使得廈門大學在臺灣問題研究領域捷足先登,於1980年就創辦了國內第一個有關臺灣問題的學術研究機構,這就是楊錦麟當時所在的廈門大學臺灣問題研究所。

2004年,經批准,廈大臺研所已升格為臺灣問題研究院。研究院下設政治、經濟、歷史、文學、兩岸關係五個研究所以及文獻中心,還編輯出版《臺灣研究集刊》等。研究所現有兩個博士點,以及中外政治制度、區域經濟學、專門史、中國現當代文學四個碩士點,在國際學術研究相關領域仍然享有較高學術地位。

而作為鼻祖的廈大臺研所,即便是當時的研究人員均有過長期治學經驗,熟悉臺灣歷史和現狀,對臺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的基礎研究相當紮實。陳孔立、範希周、陳在正等一班知名學者勇於探索、求真務實的矢志追求,被視為在掌握和了解臺灣資訊、研究探索臺灣問題方面的“ 實事求是派”,因而贏得學界口碑。多年來,海外普遍把廈大臺研所當做是大陸臺灣問題研究“ 南派”意見領袖和業界姣姣者,十分器重。

。。

“自強不息,止於至善”……廈大十年(3)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廈大臺研所始終恪守實事求是的傳統學風,實在難能可貴。正是在這樣一個治學嚴謹的氛圍中,承繼著所裡在臺灣問題研究方面建起的構架,受到陳孔立等恩師悉心栽培,楊錦麟可以說是深得其所,其師治史之精髓,他快速起步成長。《李萬居評傳》便是楊錦麟這一時期研究成果的整合,他在這塊尚未被開掘的土地上的耕耘,在人們習以為常的史料中新的價值發現,開拓與創見,實不辱其師。

三、臺研所新銳,目光投向臺灣黨外政治勢力興衰

在臺研所,由研究國民黨黨外政治勢力、政治運動,包括民進黨,漸漸地,楊錦麟萌發了對他們的先驅者——臺灣省級早期反對人士的濃烈興趣。

七十年代崛起的臺灣執政黨黨外政治勢力,是臺灣政治發展過程中,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它的出現,並非孤立的政治現象,必有其歷史的傳承與源流。這在楊錦麟看來,很大程度上,是由戰後臺灣民主運動發展基礎上緩慢集結形成的。早期在野政治人士政治運動的嘗試與失敗,為七十年代以後黨外政治勢力的崛起積累了教訓與經驗,同時提供了行動和思想的借鑑。

楊錦麟認為,早期的臺島在野政治人士拘於政治高壓、權威體制的制約,固然無法展現當代臺灣在野政治勢力的意圖,卻仍以其孤軍單薄之力,做出許多不懈的搏擊,從而構成了一組多元化、多層次、多角度,且色彩斑斕的政治群像。其中形象最為鮮明、性格最具特色、生平最富悲劇性的,實非傳奇人物李萬居莫屬。

以李萬居的生平,濃縮戰後臺灣在野政治反對勢力演變的歷史,透過對這一歷史個案的考察,並在時代的大背景下凸顯李萬居不平凡的人生經歷,李萬居就這樣不期而至走進了楊錦麟的視野。這一研究成果,首先受到了學界高度關注;同時,楊錦麟還使得自己的著作不失為一本耐看的大眾讀物。

《李萬居評傳》,楊錦麟是在追憶一段被湮滅的歷史,呼喚一個已被淡忘的名字。李萬居,這個生前歷經磨難、備受攻訐、鬱鬱而終,死時卻備享哀榮的“ 近現代臺灣歷史發展軌跡部分見證”的傳奇人物,正是因為楊錦麟的尋覓、評說,一個寂寞先行者的形象躍然紙上,他獲以重生。

這裡有必要先對李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