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巡查考試的,那時發現你濫竽充數,反倒成了一樁罪責,說不定就有巡察御史認為你受賄。他們是有“風聞奏事權”的,心裡這麼想,就能用這罪名奏你一本。所以反不如一人不取。
葉小天遲疑道:“天下讀書人,莫不想求一個功名。有些人為此皓首窮經苦讀一生猶不可得,大人您為何……”
黎訓導知道不說實話這少年人戒心難消。只好嘆了口氣,實話實說道:“你說的那種情形,是江浙甚至北方,卻不是我西南,尤其是我貴州啊……”
黎訓導唏噓地把情況說了一遍,道:“其實也未必就沒有了解此地情況的外籍人想落籍本省,以此進仕。只是,要進秀才容易,要進舉人就難了,而要科舉入仕,那又非得參加南榜科考不可,那就更非我們可以左右的。
少年時候,誰不覺得自己能脫穎而出?是以不會有此想法,等到在本省取得了學籍,屢試不中再想改籍,那審查的就格外嚴格,不知要打通多少關節才行,有權的不遷籍總也能混個秀才,沒權的想遷也遷不走,你可謂是得天獨厚,不可錯過這個好機會啊。”
葉小天聽了登時兩眼放光:“這科考還真是撐的撐死,餓的餓死,我在京城時哪曾想過此地還有這般好事。如果我有功名在身,想必薛父那裡就會屬意我了吧?
就算不為此事,我拿了秀才身份回京,爹孃面前那也無比光采啊!秀才!我葉小天居然也要成為讀書人了,這得多大的雨點才能砸到我頭上,一定是我葉家的祖墳冒了青煙!”
葉小天激動的滿面紅光,脫口就想答應,可他心中一動,忽然想到黎訓導之所以如此,恰如葫縣教諭顧清歌對徐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