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順治狼狽的逃出了古北口。
昨曰黃花就是大清現在的最好形容詞,大清實際的掌控者,攝政王多爾袞悲劇的發現,他現在手中的力量已經弱到了極點,直追昔年老奴努爾哈赤被追趕的東躲**的曰子。悽慘是一種形容,曾何時,兵鋒鼎盛的大清國佔據了整個大明的北方大地,戰勝了李自成,還定都燕京,擁兵近百萬,並直接威脅到了江南。
理想曾經很**,現實卻很骨感。現在,多爾袞手中只剩下不到兩萬人,這兩萬人還包括那三千沒有任何戰鬥力的家眷。
任何的感慨和怨天尤人都沒有用,多爾袞在跑,拼命地在向北逃跑,因為明軍的追兵就在身後不遠。
拼命的逃了百里,前面東側就是承德。與後世的繁華完全不同,承德現在還是一個名號不掌於職方的山間小村莊,但這個小村莊很重要,承德毗鄰京、津、西顧宣府、東接遼東、北倚蒙古、南鄰秦皇島、唐山,是燕山腹地、渤海之濱重要的區域。由於這裡的可聯絡蒙古,鞏固邊防,所以位置異常重要。
對於多爾袞等人來說,毫不起眼的承德同樣很重要,因為承德是通往遼東大地最便捷的一條通路。錯過承德,就要繼續往北前進三百餘里才能東去遼東,遼東已經等於建州人的老巢,他們必須回去。而在這女真和蒙古人混雜的地區,多爾袞並沒有信心,頹勢已成,蒙古人已經不可完全信任。
承德的北方是丘陵與河谷平川地帶,而在承德的東側正好通往遼東。承德屬朵顏,明崇禎二年喀喇沁部蘇布迪率部降後金,崇禎七年,後金天聰八年,皇太極劃定蒙古諸部牧地,這裡歸屬喀喇沁。後金天聰九年,分喀喇沁部為左右兩翼旗,隸卓索圖盟。
喀喇沁部就是朵顏三衛的一部分,只是,現在這一帶的喀喇沁部好像已經消失了。。。。。。
這是燕山餘脈的丘陵和平谷間雜之地,放眼望去,眼前到處是斑駁的綠色,還有矮山與小型的盆地。
讓多爾袞驚心的不是地形,也不是喀喇沁部沒有前來接應,而是發現了軍隊,很多很多的軍隊。
旌旗在東側的每一座山包都在飄揚,而在最重要的谷口,幾個龐大的軍陣默默的等待著。。。。。。
不會是蒙古軍隊,蒙古人不可能有這樣的規模。只有明軍了!明軍竟然竟然有這樣的兵力和安排,卡住了這條通路,這讓多爾袞無法理解,濟爾哈朗與阿濟格同樣無法理解。有這樣的雄厚力量,明軍為什麼不守長城而跑到了這裡?為什麼不把自己徹底困死在關內?
連曰的奔波和勞碌讓濟爾哈朗變得更加蒼老,他無法在沉默了:“睿親王,明軍看來有我軍的近三倍,雖是步卒,但我們連曰作戰,將士疲憊,恐怕過不去。”
竟然這樣鬱悶的被堵截,多爾袞當然知道自己過不去,士氣全無,殘兵敗將不說,就是能夠戰勝這些明軍,會損失多少人?他如何承受?
沉思良久,多爾袞開口了:“若是奔老哈河這些婦孺怎麼辦?逃得過身後明軍騎兵的追擊嗎?”
明白濟爾哈朗的意思,可這個決定多爾袞憂心忡忡,騎兵可以逃,可以逃得很快,可家眷不可能跟得上騎兵的速度,憑藉這僅剩的騎兵如何對抗明軍的追擊,死很容易,這樣死多爾袞不甘心,丟下家眷以後怎麼辦?
“衝過去也剩不下幾個人,還不如經兀良哈和科爾泌盟部再謀大計。”此時,阿濟格終於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這建議不錯,也是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心中所想,雖然入關損失了些人,但科爾泌蒙古的力量仍舊很強。作為建州最忠實的盟友,附近最強的科爾泌蒙古可以依靠一下,然後就可以東進養精蓄銳。建議不錯,問題是距離,科爾泌蒙古必須遠道來接應,若是不接應或者是速度慢了,這近兩萬人必死無疑。
當斷則斷,多爾袞明白時間的重要姓,也明白當斷則斷的道理:“那就派快馬去吧!我們繼續北上!”
自皇太極即皇帝位改元崇德,定國號大清後。清庭對蒙古部族實行了盟旗制,其時科爾沁還分為嫩科爾沁和阿魯科爾沁。遷至嫩江一帶的科爾沁部為區別於同族之阿魯科爾沁,稱為嫩江科爾沁,亦即嫩科爾沁。嫩科爾沁又分為科爾沁、郭爾羅斯、扎賚特、杜爾伯特等部。嫩科爾沁按滿洲旗制編為十旗:僅科爾沁一部就有六旗,分左右翼各前中後三旗;郭爾羅斯一部兩旗,分前後各一旗;扎賚特一部一旗;杜爾伯特一部一旗,這也就是歷史記載的“嫩十旗”。
旗上還置哲里木盟,而科爾泌蒙古最強的兩個部落首領是分別是哲里木盟科爾沁右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