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到了今年,這方面也沒有有重量級的經濟學家提出這方面的看法,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對於經濟發展的總量和對能源的需求會高速增長依然沒有一個底,這樣的情況在兩三年之後,隨著經濟的突飛猛進和汽車逐漸進入居民生活中就一下凸顯出來,而那時候舉國上下才會愕然發現這個問題,突然發現了能源問題的重要性,舉國上下急欲找出一個安全、穩定的能源供應辦法。
但陸政東也知道在國內對於某個問題的熱衷,有時候會有適得其反的情況,那就是喜歡一哄而上,即對於該問題的分析和研究有可能會出現泡沫化的傾向。
所以陸政東想在這一次會上提出來,把問題提得透徹些,以期避免一哄而上和最高決策層有更多的時間來籌劃此事。
陸政東首先提出了和能源安全相對應的能源危機的問題,目前,國內已成為煤炭、鋼鐵、銅等的世界第一消費大國,而鋼鐵基本能源消費佔世界總消費量的十分之一,是繼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石油和電力消費大國。
而國內的一大問題在於,能源的消耗速度在加快,而能源儲備不足。據有關測算,一九八零年以來,國內的能源總消耗量每年增長約百分之五,是世界平均增速的近三倍。按照目前的能源消耗方式預測,在新世紀二是年代只有需要能源三十億噸標準煤以上,而按專家的估計,國內煤炭剩餘可採儲量為不到一千億噸,可供開採不足百年;石油剩餘可採儲量為二十三億噸,僅可供開採十四年;天然氣剩餘可採儲量為六千億左右立方米,可供開採不過三十餘年。
而基於國家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是好的這一客觀事實,以及國際上一個相對平穩的國際軍事政治經濟環境,國內的經濟增長在不短的一個時間內保持這樣的高增長是可以預期的,那就意味著能源的需求會更大的巨大,而這樣的測算還是比較保守的估算國內經濟增長的速度,即便是這樣,能源儲量與未來幾十年的發展需求之間已經存在一個巨大的缺口,而且這個缺口將越來越大。
當然這樣的測算只是數學意義上的測算。從經濟學角度講,是在用今天的技術眼光規劃未來,用靜態的眼光估算動態的發展,因而是沒有道理的。事實上,由於邊際替代率的作用規律,技術進步有可能導致新能源的出現,以及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因而未來的一切都是變動的、不確定的。
但不管怎麼樣,這樣的情況不能不引起重視,能源危機不僅表現在能源消費的總量水平上,還體現在能源結構的變化上。國內的能源以煤為主,然而,近年來,石油消費在能源消費中所佔的比重,也同其他進入工業化起飛的國家一樣,出現了逐步上升趨勢,從一九九零年的將近十七,而到去年已經上升到二十四,而隨著居民收入的提高,國內汽車的保有量將會出現井噴式增長,那對石油需求的增長同樣會出現井噴式增長。
即便不把這計算在內,就按照之前五年的淨進口增長速度推算,五年後國內的石油淨進口就將突破五億噸。
如果從這方面看,無論是總量還是結構,國內能源供應危機都難以避免。
但事實上也並非完全如此,國內能源危機的本質並不在於供應增長不快,而在於需求太高,能源消耗效率極低。
這主要體現在國內產品能耗高。國內主要用能產品的單位產品能耗比發達國家高四分之一到一倍,平均下來也高出近四成左右。國內企業主要耗能產品的單耗,落後的與先進的相差一到四倍。
二是產值能耗高。國內的產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國內每公斤標準煤能源產生的國內生產總值僅為零點三點六美元,而日本為五點六美元,即便是國人一向都不怎麼重視的印度其標準煤的利用率也比國內高一倍,而世界平均值為一點八美元左右,從中可以看出在這方面的差距有多大。
能源需求高、消費效率低的原因又是什麼呢?有人指責企業非理性、浪費性地使用能源。其實,這是表面現象,背後的原因則在於中國長期的能源低價戰略和能源管制體制。
在計劃經濟時代,從事大量非比較優勢產業的國有企業生存能力極低,因此需要低價的能源供應,才能生存和維持下去,而要維持能源的低價供應,除非政府實施嚴格的管制,所以,國內在計劃經濟時代就內生性地形成了能源的強管制以及能源的低價格。這一體制本來應該隨著改革而改變,然而,能源管制以及低價戰略在改革開放進入市場經濟時代後,仍然一直保持著它的慣性,價格機制的作用在能源領域不明顯,傳導滯後乃至失靈。
例如電力,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