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部分

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國不少家長的做法卻正好相反,他們日常生活中對子女的關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關心甚至根本無視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和性格、意志的磨鍊。

其結果是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過低,以至經不起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喪、頹廢、自暴自棄,動輒離家出走,甚至輕生厭世。此類事件近幾年各媒體屢有報道,這些大部分都是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的結果,更確切地說是家長忽視對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而造成的悲劇。

(五)看重日常生活行為和習慣

●西方家長:從小教起從日常教起

西方家長重視從日常行為與情感中對孩子進行“做人的教育”,注重從內心情感去尊重別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為與習慣的培養。

●中國家長:忽視了“做人的教育。”

而我國家長和幼兒教師往往脫離孩子心理發展的實際,例如幼兒園時就提出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偉大理想主義的教育,忽視基礎的行為習慣、良好的人際交往等與孩子發展階段相適應的“做人的教育”。

我們一直談教育要循序漸進,這不僅適用於智力教育、知識教育,同樣適合於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現在我們的孩子道德觀念淡漠,社會性發展差,這與家長忽視對孩子最基礎的“做人教育”不無關係。

(六)鼓勵孩子創新和探索

●西方家長:鼓勵創新鼓勵探索

西方家長“鼓勵創新”,而中國家長往往“滿足於克隆”,前者鼓勵孩子去超越前人,後者教導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

西方家長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樣的獨立研究、獨立動手的能力,能以寬容的心態去營造一個利於培養孩子創造力的環境和氛圍。他們對孩子所做的種種探索行為往往持積極、肯定的態度,鼓勵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見解,並對其中的疑問進行積極的探索。

即使家長認為孩子的某一行為並不具有積極的效果,他們也不會過多地干涉,而是讓孩子在自己進行的探索中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並予以糾正。

●中國家長:往往滿足於“克隆。”

中國家長對孩子的探索活動大部分是持否定態度的。他們往往把孩子自己進行的“探索活動”視作“胡鬧”而加以制止。

例如美國孩子拆了家裡的鬧鐘,若能裝回,多數家長會稱讚孩子,若是裝不回,許多家長會與孩子一道把鬧鐘裝上,甚至鼓勵孩子再拆、重灌一次。但中國孩子若拆了家裡的鬧鐘,就算自己能裝回,恐怕也沒幾個敢告訴家長的。

孩子往往在家長的嚴格管教下被熄滅了創造性火花。

從以上的對比中我們不難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從宏觀到微觀都存在著顯著的差異。西方家長在家庭道德倫理觀念、家庭教育價值觀以及能力培養、品德教育、創造性激發等方面都值得我國家長認真研究學習。

第十七節 培養孩子人際能力五種方法

父母可以幫助他們的孩子發展人際智慧,這裡介紹一些方法和活動,這些建議是發展的,有些方法對年幼的孩子來說是特別適合的,而有些方法對大一點的孩子來說會更有效。

(一)和他人呆在一起是發展人際智慧所必需的條件

就像人們說的那樣簡單:孩子需要和他人在一起,需要知道人們能夠理解他們。父母需要花些力氣為孩子們找些玩伴。這也是千真萬確的。但是有時這是很簡單的事,一個日託中心或一個操場的角落就能給孩子提供一筆財富。

◎小貼士

什麼是人際智慧?

人際智慧的定義是“理解他人和關係的能力”。美國人際智慧較高的名人中包括人權解放戰爭的領導者馬丁·路得·金博士,前總統羅納多·里根和比爾·克林頓,以及電視談話節目主持人奧普拉·衛夫瑞。

(二)讓孩子同時擔任領導者和被管理者的角色是很重要的

有些孩子,比較特別,有在角色間串來串去的傾向。孩子需要同時熟悉領導者的角色和習慣被人領導,這是很重要的。

6、7歲大的孩子可以教他們這些概念,也有對這兩種角色進行體驗的需要。父母經常希望他們的孩子扮演領導的角色,而不演其他角色(有時孩子也是這麼希望的);事實上,成為一個領導的最好的準備就是先成為一個好的被管理者。

◎小貼士

人際智慧到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