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百八十節 地理

,魯國皇室宗人府的名冊檔案裡,根本找不到孔丘這個人的名字,也從未有過孔丘父親、爺爺之類祖輩的記載。憑著一本《春秋》,孔丘名聲傳遍了天下,很多人也拜到了他的門下。那個時代距離現在很是遙遠,文明不算發達,自然也就沒有學堂之類的東西。孔丘與門人弟子之間的學問傳授,很是吸引了一些貴族的興趣。有人願意拿出錢來,資助孔丘把學堂規模做得更一些,孔丘卻野心勃勃,想要憑著自己的學識,在大國之中擔任上品官職。然而,學問歸學問,終究只是紙面上的文章。孔丘此人學問是有的,卻僅僅侷限於記錄書寫,對於百姓生機和科學文化沒有絲毫見解,更不可能上陣殺敵。魯國國君也不是傻子,知道孔丘肚子裡有多少墨水,看在他是《春秋》作者額份上,也就隨隨便便給了個沒有實權,品級低下的小官。

孔丘乃是志向高遠之人。怎麼可能因為這種無聊的官階被束縛住?在他看來,只有國相之類的重要位置,才能發揮自己的能力。孔丘很是光棍。連辭職書都沒有一封,直接帶著門人弟子離開了魯國。據說。臨走的時候,還在城門那裡對著明媚春光大發感慨,嘆息著魯國君主沒有識人之明,屬於那種稀裡糊塗,胸無大志的傻逼。

當然,孔丘不可能把話說的那麼直接。只不過,人人都可以從他那些話裡聽出那些隱含的意思。就像另外一個世界用英文字母“sb”代表“傻逼”,魯國君主聽到這個訊息當然是暴跳如雷。怒不可遏。要不是因為孔丘走得快,早早離開了魯國邊境,魯王早就派人把他抓回來大卸八塊。

在天下各國遊學,順便拜見各國君主,推銷自己的治國理念,從而得到賞識,這就是孔丘的計劃。

計劃本身沒有什麼問題,實施起來也是按部就班。每到一地,孔丘都是照例鋪開草蓆,與數百弟子辯論授課。因為規模很大。很是吸引了不少百姓過來觀看。漸漸的,名氣也就大了起來。

孔丘從來都是一個理想化的人物。他的治國理念很是特別,認為天下間不應該有什麼戰爭。人人都應該放下刀槍,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自己的位置。農夫應該在田地裡耕種,婦人應該呆在家裡紡織,國王可以號令天下,官員大夫幫助治理相關事務……總之,想法很是美妙,卻根本不可能實現。

在齊國,面對齊皇詢問應該如何治理水澇災害的問題,孔丘目瞪口呆。

在魏國。面對魏皇詢問應該如何把本國糧米賣到更高的價錢,孔丘嗤之以鼻。認為這根本就是充滿銅臭且對自己的侮辱,於是拂袖而去。

在秦國。當時還未稱王,僅僅只是侯爵的秦候對孔丘很是恭敬,向孔丘求取如何才能征服敵國百姓人心的法子。對此,孔丘告訴秦候,其實根本不需要什麼刀槍,只要在敵國那邊多派博學之士,廣為散佈秦候仁義,百姓自然會心生嚮往,主動歸附。秦候對此回答大為不滿,聲言敵國百姓連字都不會寫,如何能夠明白孔丘所謂的“大義”?若是真的可以,那麼就請孔丘前往正在與秦國交戰的紫孫國。若是孔丘真能說動紫孫百姓歸附秦國,那麼秦候就把紫孫一地劃為孔丘專屬。

條件是足夠優厚了,孔丘卻沒法做到。嘴皮上說說與實際做起來,根本就是兩種事情。無奈之下,孔丘只能帶領弟子連夜離開秦國,轉道前往韓國而去。

幾十年過去了,普通人和修士都會變老,孔丘也不例外。他所倡議的那一套,根本無人領會,也完全不符合天下各國君王想要的利益。對此,孔丘門下弟子也漸漸覺得不滿,認為自己所學沒有任何效果。孔丘在六十歲那年靜下心來,對學識概念做了修改,轉而出現了天下人應該歸化王道之類變化。總之,就是讓自己的學識理念變得適合君王,更容易被接納。

那個時候,剛剛登基的趙皇很是年輕,身邊大臣們對於趙皇也很輕視。對於皇權旁落的現狀,趙皇很是焦急,迫切需要尋找解決方法。孔丘在教化禮儀方面的改進,正好應對了趙皇的胃口。趙皇下令封孔丘為大鴻臚,執掌趙國境內的百姓教化問題。孔丘為人狡猾,知道這一官職來之不易,所以也就與朝中大臣往來接好,按照勳貴大臣的要求,對自己的理論再次進行修改。贊同的人多了,孔丘的名氣自然越來越大。只不過,孔丘實在是年紀大了,在趙國呆了沒幾年,便一命嗚呼。後來,所著書籍也就由門人弟子繼承,稱之為“儒學”。

當時的趙國政局,說穿了就是趙皇想要重新獲得權力,與朝臣之間的紛爭。孔丘儒學的出現,偏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君王權力,卻在表面上看起來恰恰相反。因此,無論朝臣還是趙皇,都對孔丘讚譽有加。當時,

為您推薦